第T12版:东方风来 征程万里 上一版3
东方风来满眼春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东方风来满眼春
2021年10月19日,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主会场设在郑州(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马健 摄
郑州动车段停放的高铁、动车 本报记者 马健 摄

2023年12月8日,济郑高铁全线贯通运营,河南“米”字形高铁全面建成。郑州构建起覆盖全国主要经济区的“12345”高铁出行圈。

从“火车拉来的城市”到今天“米”字形高铁网全面成形,数十年时光飞驰,郑州先天的交通枢纽优势,已经成功转化为今日的发展优势。交通变迁就像一个缩影,折射出郑州发展日新月异、经济突飞猛进的辉煌历程。

45年来,改革开放助力郑州加速崛起,枢纽经济做大做强,开放高地加速形成,空中、陆上丝绸之路建设如火如荼,郑州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国际范儿日益彰显,正加速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棋局。

45年来,郑州由黄河之滨的普通小城,崛起为今天的特大城市,经济总量连翻数番,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跻身国家中心城市队列。城市在长高长大中变美变洋气,富起来的人们生活多姿多彩……翻天覆地的巨变中,郑州交出了一份精彩的发展答卷。

黄河边崛起国家中心城市

从黄河边的普通小城市,崛起为人口超过千万的特大城市、跻身国家中心城市队列,沧桑巨变,书写了郑州45年发展的铿锵步履。

经济总量快速飙升,综合实力今非昔比。

1978年,郑州市的生产总值为20.3亿元。如今郑州经济总量已成功跻身“万亿俱乐部”。今年前三季度,郑州经济总量首破万亿元,以实际行动交上了“跑出加速度,确保高质量”的精彩答卷。

改革开放的春风,为郑州发展注入了空前活力。进入新世纪后,郑州跑出了发展“加速度”。继2003年生产总值首破千亿元后,2006年突破2000亿元,这之后基本以两年一个千亿元台阶的速度快速跃升: 2008年破3000亿元,2010年4000亿元,2012年5000亿元,2013年突破6000亿元。从2015年以后,更是一年一个千亿元台阶,2017年破9000亿元,2018年首破万亿元,郑州经济发展迎来新阶段、开启新里程。

与城市发展同步,45年来,郑州人民也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实现了生活的芝麻开花节节高,切身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2022年郑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6287元,较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的306元增加45981元;农村居民收入则从1978年的121元提高到2022年的28237元。

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加,人民生活也从单纯的过日子转变为享受新生活:吃饭重营养,穿衣讲个性,出行求方便,住房要舒适,保健意识强。数据显示,202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达28936元, 1978年这一数字仅有290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则从1978年的105元,提高到2022年的20484元。

45年沧桑巨变,数字是最好说明。

人口,1978年郑州人口为437.9万人,2022年飙升至1282.8万人;

城镇化率,1978年为32.4%,2022年增长至79.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78年为9.6亿元,2022年完成5223.1亿元;

博物馆数,1978年全市只有2家,2022年这一数字增长为56家。

教育,1978年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7983人,2022年这一数字飙升至1330098人。

开放助推内陆城市国际化

11月19日,一架搭载40多吨南美车厘子的全货机降落新郑国际机场,这是今年首架车厘子包机。不到2小时,40多吨车厘子快速完成通关,分拨向全国各地。

如今的郑州街头,打飞的而来的进口水果并不鲜见,空中丝路越飞越广,架起了世界各地联通郑州的空中走廊,也让中原人足不出市就可以遍尝天下水果。

45年前的1978年,郑州的进出口尚为一片空白。

1997年,郑州实现进出口总额3.4亿美元。2022年,全市进出口总值增长至6069.7亿元。

飞速攀升的数字背后,是城市践行改革开放的不懈努力和持续求索,是抢抓重大发展机遇谋势而动的积极作为。

近年来,随着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区、河南自贸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等一系列国家战略规划和平台相继落地,郑州迎来前所未有的国家政策叠加优势。

尤其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来, 我市“空、陆、网、海”四条丝绸之路协同发展,“空中丝绸之路”越飞越广,“陆上丝绸之路”越跑越快,“网上丝绸之路”越来越便捷,“海上丝绸之路”越来越通达,推动郑州从不靠海、不临江、不沿边的内陆城市向开放前沿奋力迈进,走出了一条内陆地区开放发展的新路子。

以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为目标,郑州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抢抓RCEP机遇,郑州开放的步伐越迈越大,携手发展的朋友圈越来越广。

11月3日,丝绸之路发展论坛在郑举行。论坛透露,未来郑州将持续夯实郑州—金边双枢纽,打造郑州—金边空中快线,在“两国双园双枢纽”模式下全面深化与柬埔寨的合作。

郑州海关的数据显示,1~9月,我市与西亚、南亚等新兴市场贸易增幅较大。与西亚进出口227.9亿元,增长37.4%,其中与沙特阿拉伯进出口85.9亿元,增长99.4%。与阿联酋进出口83亿元,增长65.7%;与南亚进出口100.2亿元,增长36.5%。

目前,郑州已初步构建了与沿海相当、与国际接轨的开放体系,成为功能性口岸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内陆城市。

越来越多的国际性会议落地郑州。

今年9月,2023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在郑举办,100多个国内外旅游城市的市长和市长代表相聚“天地之中”,共话城市旅游和新文旅发展。

11月5日,2023世界传感器大会在郑州启幕。11月9日至11日,中原农谷国际种业峰会在郑州召开。

12月初,全球5G领域的国际性盛会——2023世界5G大会首次亮相郑州。瑞士、芬兰、瑞典、美国、新加坡等全球5G领域的科学家、企业家、国际组织负责人齐聚郑州,交流探讨“5G变革 共绘未来”的发展大计。

开放发展的郑州,知名度、影响力与日俱增,五湖四海的朋友,纷纷将目光关注、聚焦于这座内陆之城。

产业支撑高质量发展

45年飞速发展的历程,也是我市产业体系一路优化提升进阶的历程。产业体系的持续优化提升,为城市跑步发展输入源源动能。

无制造,不强市。

历经“拉长工业短腿儿”、产业转型升级,到今天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战略新兴产业加速崛起。产业体系一路发展升级,支撑着城市实力一路提升变强,更成为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势动能。

2022年,全市工业战略性新型产业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首次突破50%。郑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阶段、站上新起点。

新兴产业领域涌现出一批国内走前头、世界响当当的龙头企业。

手机产量达到1.54亿部,郑州是全球最大的苹果手机生产基地。产品销往海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铁盾构为世界隧道建设提供中国装备、中国方案;郑煤机液压支架总产量世界第一;新材料产业,郑州是全国最大的新型耐材基地;生物及医药产业,小容量注射剂领域领跑全国……

市委市政府换道领跑战略的顶层设计,为全市产业转型树起醒目灯塔。政策铺路、招商助推,新兴产业巨头加速向郑州聚集。

上汽乘用车、奥克斯、比亚迪、超聚变、海康威视、紫光集团……近几年,落地郑州的亿元以上项目达700余个,签约总金额近万亿元。仅2022年,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18个,总签约额2504.9亿元。

2022年,我市独角兽企业实现零的突破;超百亿企业家族新增2家,增至17家。

截至2022年底,郑州共培育各级“专精特新”企业2568家,搭建了市、省、国家逐级提升、梯度发展的企业后备体系。按照规划,“十四五”期间,郑州将构建“一核、两带、五区、多点”的战略新兴产业新格局。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45年来,郑州脚踩发展巨轮,一路留下奋斗崛起的坚实脚印;新时代新机遇,郑州昂首阔步,迈向恢宏澎湃的新征程。 本报记者 侯爱敏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