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01版:封面 | 4下一版 | ![]() |
|
||||
本报记者 裴其娟 编者按 郑州,是一座历史与现代交汇的城市,古老而又年轻。 近年来,郑州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持续集聚,产业加快转型,发展活力充盈,环境持续改善,正在变得更加宜居、宜业、宜游、宜人,市民获得感、归属感、幸福感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才和青年群体选择落户郑州。 本报今起推出“宜居宜业宜游宜人·我与我城总相宜”系列报道,讲述郑州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打造“四宜”之城的亮点实绩,呈现人民生活品质增强、经济社会向好发展的美好图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色,是最让人沉醉的一抹底色。自然之绿,在于风烟俱净、绿水青山;城市之绿,在于源头减量、循环利用、绿色发展。2023年以来,郑州市把绿色低碳转型作为“十大战略”之一深入实施,大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郑州建设,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这片欣欣向荣的大地上展现出澎湃的实践伟力。 用好再生水 改善水环境 站外四季变换,站内四季如春。郑州高铁东站站内冬暖夏凉的宜人温度,来自于再生水利用。该项目采用郑州市王新庄污水处理厂再生水作为上位能源,利用再生水水源热泵技术,总供冷供热面积约12万平方米。 2023年,龙湖金融中心城市综合体1号能源站、地铁5号线五龙口停车场、郑州市党风廉政教育基地、地铁4号线关陈停车场、郑飞集团科研楼等再生水供暖供冷项目已建成投运,实现再生水有效利用,缓解了冬季热源紧张问题。龙湖金融中心(2、3号能源站)、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地铁2号线开元路停车场、地铁4号线河西停车场、地铁12号线河西车辆段等项目正在建设。 水是生命之源,对郑州尤为宝贵。郑州市人均水资源量98立方米,远低于人均500立方米极度缺水警戒线。2023年以来,郑州市以首批国家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出台《郑州市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实施方案》,在已经将再生水用于生态补源、市政、供电厂等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再生水利用率,拓宽使用范围,积极推动包括再生水输配管网建设,河湖生态湿地水质净化与再生水深度处理、再生水调蓄库塘建设在内的13个再生水循环利用项目建设,(下转二版)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