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周 娟 安居乐业,是城市发展不变的初心。人民满意,是美好教育最暖的底色。教育是民生之基,承载着千万家庭的期盼。“办人民满意的美好教育”是让一座城奔向未来的幸福之源。如今,二七区正把这句承诺变成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学在二七 人人出彩”的美好图景,正徐徐展开。 2023年,二七区紧紧围绕“高质量建设现代化美好二七”目标,聚焦“安居”“乐业”两大工程,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教育公平达到新高度,教育质量实现新提升,立德树人翻开新篇章,奋进担当的二七教育人在美好教育的征程上步履铿锵、扎实坚定,用成绩和实力,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殷实、厚重的教育答卷。 1 党建领航 教育名片“持续擦亮” 坚持党建引领强根基,以党组织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为抓手,不断夯实基层组织基础,积极构建“大党建”教育格局。全区教育系统现有基层党组织145个,党员人数3053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加突出。立足“一校多区”实际,新组建成立11个集团校党委、党总支,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在全市率先选派85名优秀社区党务工作者,到辖区150家民办学校担任党建指导员,推动民办学校与属地社区携手并进,构建互融共生新格局。 强化政治引领,深化主题教育,将思政教育、主题教育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多所学校被评为全国红色主题教育先进学校。以文明校园创建为抓手,健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机制,不断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二七区连续12年被评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汝河路小学等17所学校获评河南省文明校园、标兵单位。以红色教育为主线,广泛开展红领巾寻访活动,强力打造少先队特色品牌,先后荣获全国优秀红领巾中队7个、省市级红旗大队4个。在郑州市红领巾社团节展示活动中,21个社团荣获优秀社团称号。 通过党建带团建、带队建,加快推进党团队一体化发展,开发用好本土红色资源,持续擦亮“红色二七”育人品牌,全方位构建党团队一体化红色育人链条,全区112所中小学建立党团队一体化活动阵地,成立社区少工委35个,签约校外实践基地19个,聘任校外辅导员300余人。扎实推进清廉学校建设,鑫苑小学被评为郑州市清廉建设优秀示范点。成功召开中国少年先锋队郑州市二七区第三次代表大会,举办二七区道德模范故事展演暨新时代好少年表彰活动,反响强烈;承办郑州市“红领巾筑梦新征程”少先队“开学第一课”主题队课,全市约37.2万少先队员竞相观看,点赞量达461.3万人次。 2 强基固本 教育资源“扩容提质” 把牢“优质、均衡”两大主线,二七区坚持把“扩大资源供给,满足入学需求”作为民生实事重点项目强力推进,通过“优资源、扩容量、深改革、强师资”等多项举措,全力保障优质学位供给,切实满足辖区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 优化资源务实功。深化“政府主导、多元投资”建校模式,持续加大新校建设力度,加速推进12个在建学校项目,不断扩增优质学位供给。2023年秋季,二七区新增公办中小学5所,新增公办幼儿园4所,新增优质学位5760个;其中,郑州四中华侨城校区、幸福路小学华侨城校区、郑州实验外国语第一附属小学等3所学校实现了今年开工、今年建成、今年投用。对标区域空间规划的“三区三轴”,结合学龄人口结构性变化趋势,精准谋划学校资源布局,通过挖潜扩容改扩建、高中外迁巧整合等方式,合理引导生源流动,缓解局部入学压力。 深化改革出实招。通过“名校+新校+薄弱校”组团模式,组建紧密型教育集团18个,其中,省级优质教育集团8个,市级优质教育集团9个,优质教育资源快速倍增,集团化办学机制日趋完善,二七区被评为郑州市集团化办学改革先行区。坚持高标准建设、高品质办学,新校项目启动时即纳入教育集团,一投入使用即成为优质学校,实现“起步即在高地、起点就是高点,建一所成一所、办一所优一所”。创新“党建引领、统分结合”的集团化办学新实践,新晋组建实验外国语、树人外国语2个教育集团,推动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向南部二七新区及经济建设主战场延伸倾斜,区域性名校“遍地开花”,集团化办学的“美妙旋律”回响在区内每所学校。今年以来,二七区先后迎接洛阳市涧西区教育体育局、河南省“万名中小学校长培训计划”第三期学员参观考察;教育部专题调研集团化办学“二七经验”,区域教育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强化师资求实效。坚持“强教必先强师”,该区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聚力打造有情怀、有能力、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瞄准高层次,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面向高校、社会招聘教师630名,招聘人数历年之最,其中,“双一流”名校和硕士以上学历占比高达六成,师资结构全面优化。坚持引育并举、补充培养同步,深入实施“强师工程”,成功上榜2个中原名师工作室,6个市级名师工作室;建立独具特色的“36915”教师攀升培养机制,67名教师荣膺省市级名师、骨干教师、名班主任,涌现出河南省首届“中原名班主任”田园等一大批杰出教师、先进典型,教师队伍实现量质齐升,优秀人才争相从教、名优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基本形成。坚持“师德师风”与“专业素能”两翼齐飞,扎实开展“奋进新征程 志做大先生”师德主题教育、师德优秀典型选树、先进事迹宣传学习等系列活动,评选出二七区“最美教师”10人、“四有好老师”20人,荣获郑州市“最美教师”1人、“教书育人楷模”3人、“郑州师德先进个人”33人,形成人人重师德、校校有典型、榜样在身边的良好氛围。 优质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石。除了在教育资源扩容增量上持续“破题”发力外,二七区还着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努力优化学生成长环境。今年以来,积极筹措资金2000余万元,对24所学校进行校舍维修和教学设备配备,全区基础教育设施水平进一步提升,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 一串串数字见证二七区扩充优化教育资源的脚步,一座座优质学校在百姓家门口落地建成,随着越来越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出现在二七教育版图,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的美好教育理念正逐步升温。 3 守正创新 教育品质“提档升级” 坚持以改革为先导,持续攻关教育领域重点难题和关键问题,从全面推进“双减”落实,到系统推动提质跃升,二七教育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红色二七”育人项目、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多路径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区域优质均衡发展先进做法《家门口的好学校更多了》被《人民日报》专题推介。 坚持德育为先,深入实施“红色二七”育人项目,积极构建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体系,用好用活二七纪念塔、二七纪念堂、二七广场、中原英烈纪念馆等本土红色资源,深入开展“追寻红色足迹 传承二七精神”研学实践,逐步形成红色基地常态育人机制。区域德育创新成果《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基于红色资源的理想信念教育十二年实践探索》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被《中国教育报》《教育时报》专题报道。 坚持智育领航,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聚焦课堂改革,优化课程建设,着力构建覆盖学前、义务教育、普通高中的优质基础教育体系。教育教学成绩斐然,学业质量检测各项指标稳中有进。教育科研成果丰硕,成功立项国家、省市级课题160项,获评国家、省市级优秀成果148项,优质课430余节;长江东路小学等3所学校被授予河南省少年科学院科普实验基地称号;二七区被确定为河南省教育科研基地。教育信息化成效显著,9所学校被评为河南省数字校园标杆校,2所学校被确定为河南省中小学信息化教学改革实验校;二七区获评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集体。 坚持健体为本,强化“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建设,校园足球、科技体育、体操、航模、桥牌等特色品牌项目实现提质发展。春晖小学阳光体育活动获评河南省“最美大课间”;郑州市第五十三中学在全国定向越野锦标赛中斩获佳绩;嵩山路学校的毽球、建新街小学的跆拳道、郑州市第二初级中学的篮球亮点纷呈;汝河路小学被评为河南省体育艺术“一校一品”特色校。 坚持尚美为荣,全力打造“二七美育大讲堂”“戏曲大舞台”等展示交流空间,构建形成二七“大美育”课程体系,339个校级艺术社团,累计开展普及性美育活动460余次,影响带动9万余名学生参与其中。郑州市第一〇六初级中学、政通路小学、长江东路第二小学等一大批美育特色学校不断涌现,郑州市第四初级中学管乐团、淮河东路小学“翱翔蓝天航模队”、艺术小学“豫剧面塑、绢人集美工作坊”、祥云路小学的趣玩皮影工坊……特色社团名声远扬。在全国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二七区第六次荣获优秀组织奖称号。 坚持以劳立身,开发、建设区域共享的劳动教育精品校本课程,积极打造二七区“行之成”劳动教育品牌,长江西路小学等8所学校被评为河南省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坚持以心育心,借助“二七发布”等平台,开展“二七区家校共育大讲堂”系列活动,近10万名家长收听收看,反响热烈;联合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开展“医校共建”项目,探索形成“医校合作 呵护心理”新模式。 奋进担当背后,是看得见的成绩单。一年来,二七区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4所学校荣获河南省首批“五育并举”实验校,全区师生在国家、省市各级各类竞技比赛中屡展风采,累计获奖千余项,百花齐放、各美其美的五育格局已然形成。 4 温情守护 教育惠民“落地生根” 办好教育,办的是实事,暖的是民心。二七区以人民为中心,以解决辖区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导向,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以小切口服务大民生,不断夯实教育公平基础,完善教育服务体系,提升教育惠民的“精度”“力度”和“温度”。 午餐供应、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为4.5万余名学生提供午餐服务,加强中小学配餐(食堂)管理,全力守护孩子“舌尖上的安全”;在全区中小学全面开展课后服务,受益学生7.7万人,陇西国际城小学、郑州市第八十一中学被评为河南省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示范校;二七区被评为河南省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示范区。充分保障特殊群体入学需求,认真落实义务教育“先入学后补证”的容缺机制,统筹安置随迁子女4.3万余人、特殊儿童入学391人,特殊群体的入学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做到应入尽入、应保尽保。率先实施残障儿童在校“免费午餐”工程,关爱特殊群体,传递民生温暖,切实减轻家长的经济和精神双重负担。精准落实资助惠民政策,累计发放资助金217.6万元,资助各级各类学生5404人次,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持续巩固扩大“双减”成果,全面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校外培训机构压减比例达92%,减负提质成效显著。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深入开展民办学校“大调研、大排查、大整改、大提升”专项行动,有效保障民办学校安全健康运行,育人环境全面优化,辖区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日益增强。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