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4下一版
习近平就伊朗发生严重恐怖袭击
事件向伊朗总统莱希致慰问电
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 听取中央书记处工作报告
郑州市第十二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召开
倾力打造“近悦远来”一流营商环境
高质量打造坚持和发展新时代
“枫桥经验”的“郑州样板”
让历史“看得见” 让文物“活起来”
导 读
赓续历史文脉 增进民生福祉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多举措推动文物保护成果惠及于民
让历史“看得见” 让文物“活起来”
现如今,“走进博物馆”成为一种生活常态 本报记者 马健 摄

本报记者 左丽慧

“我参加‘博物馆漫游季记’活动,‘打卡’了郑州博物馆、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二七纪念塔等,一下子让我喜欢上了郑州!”“郑州现在面向公众的考古讲座、考古工地开放日活动更多了,每次都有收获。”“郑州出土的金覆面比三星堆青铜面具还要早,这是我看过最难忘的展览!”……去年以来,郑州丰富多彩的文博活动吸引众多市民游客“打卡”。

文物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明,给人心灵上慰藉和情感上的归属感。新年伊始,总结过去展望未来,郑州文博系统为市民办了哪些民生实事?记者走访发现,到博物馆看各种主题的展览、逛社区附近的考古遗址公园、听考古公益讲座等活动,不知不觉间已融入郑州居民的生活日常。大家在与文物、历史的“亲密接触”中,享受着郑州市文物局以市民需求为导向精心设置的“厚重”文化之礼。

进博物馆更常态化

曾参加郑州博物馆“中秋夜游”的市民小黄,至今仍对在博物馆以传统方式过中秋记忆犹新,猜灯谜、投壶、对诗、汉服变装、古乐演出等一系列富有传统文化和博物馆特色的活动,让她沉浸式体验夜游乐趣。“平时我也经常逛博物馆,但在博物馆过中秋节感觉挺特别的。”小黄告诉记者,如今博物馆举办的活动形式越来越多样,这让她觉得博物馆更加“平易近人”,她和身边的朋友也更喜欢去逛博物馆了。 (下转五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