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科技赋能 道路畅通
让历史“看得见” 让文物“活起来”
赓续历史文脉 增进民生福祉
3.4万元被骗钱款追回记
郑州市中小学 2月2日开始放寒假
今日起郑州重庆地铁 乘车码实现互联互通
本周日新田360广场有场大型招聘会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赓续历史文脉 增进民生福祉
——访郑州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顾万发

“去年以来,市文物局围绕‘推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全国重地建设’总目标总任务,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让文物保护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为加快推进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文化支撑。”谈到2023年文物民生答卷,郑州市文物局局长顾万发告诉记者,文物保护和社会发展、民生福祉息息相关,“我们站稳群众立场,把文物保护与利民惠民相统一,把关乎民生、改善民生和服务民生作为基本目标,使群众能够共享郑州文物保护的积极成果。”

坚持活化利用,博物馆公共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顾万发介绍,去年以来,郑州博物馆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文博场馆活化利用有效推进、文博场馆吸引力不断增强。“截至目前,郑州新建开放的生态遗址文化公园达到53处,全市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组织精品展览、文化展演、社教活动、专家讲座等互动活动近800多场,举办展览57个,参观人数348万人次。”同时,市文物局注重提升文博公共服务,出台《郑州市文物收藏单位活化利用方案》等文件,逐步增加了多种公共服务,使市民在文博参观的同时获得了更好的文化体验。

文物考古服务更加优质高效。在市委市政府具体指导下,市文物局优化考古前置、继续制度创新,在郑州重大项目落地攻坚行动和服务社会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行政审批、考古业务方面,持续完善“先考古、后出让”工作机制与服务措施,积极服务省、市重点项目建设。截至2023年10月底,共签订考古工作协议120项,完成勘探面积449万平方米,完成发掘项目82个,清理遗迹4734处,为建设单位大大节约了资金和时间,有效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着力传承弘扬,文物工作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市文物局大力开展公众考古传播,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开展的‘商都讲坛’、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主办的‘天中讲坛’等公益讲座,为普通市民打开了文物历史知识的大门。”顾万发介绍,围绕市委市政府“重地建设”任务,市文物局组织各博物馆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策划“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重地”系列展览,《书院街贵族墓地黄金面具展》《玉出黄山——河南南阳黄山遗址考古发现成果展》等展览已推出,《大唐青花瓷》等专题展览即将与市民见面。同时还积极推进大河村遗址公园、商都遗址博物院、东赵遗址沉浸式数字化展示,巩义石窟寺、北宋皇陵等数字化保护展示,启动“河洛古国”双槐树遗址展示研究中心建设,“仅今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全市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考古现场开放日’共接待观众71万人次,日均接待观众8.8万人次,相比2019年同期参观人数增长145%;策划推出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500多项,带市民感受到古都郑州厚重文化魅力,切实增强文化自信的底气和获得感。”

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临时体验区首次面向公众开放、博物馆第一次延时开放至21:00、多个考古现场第一次举办公众开放日、二七纪念塔建成52年第一次试行夜间游览、郑州城区的中轴线第一次探究……2023年郑州文物局的多个“第一次”,彰显出增进民生福祉的满满诚意。

“中国考古已进入第二个100年,考古工作不应只是埋头发掘和整理,而需要走向阐释,通过理论研究、公众科普等‘见众生’”。展望下一步工作,顾万发表示,市文物局将继续发挥郑州丰富文化遗产的优势,积极在加快推进文化强市、文物大市影响力美誉度上勇担当,在深入实施省市文旅文创战略上求突破,“我们将不断提升郑州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用优质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担负起我们更大的‘民生使命’。”

本报记者 左丽慧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