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商都论坛 上一版3
建设郑州都市圈意义重大正当其时
新质生产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方向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学科建设
党建工作实现创新发展的着力点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建设郑州都市圈意义重大正当其时

喻新安

日前,郑州师范学院等单位举办的“2023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蓝皮书发布暨郑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郑州进行。郑州师范学院校长、《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蓝皮书(2023)》主编张铟致辞讲话。与会专家就“郑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郑州都市圈获批上升为国家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专家认为,郑州都市圈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意味着建设郑州都市圈上升为国家战略,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首先,有利于助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上台阶。作为国家中心城市,郑州经济首位度偏低。郑州市域面积不到成都的1/2、广州的1/5,发展空间相对狭小。随着郑州都市圈上升到国家战略,郑州作为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可以在更大范围整合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可以向都市圈疏解非核心功能,布局专业物流基地;可以转移传统产业,腾笼换鸟布局高端产业,更好发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其次,有利于形成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主引擎。郑州作为河南省会,由于首位度偏低,支撑全省发展能力不足。郑州都市圈上升为国家战略,能够获得国家政策有力支持,将在相当程度上弥补郑州发展的瓶颈和短板,以足够的发展韧性和回旋空间优化发展布局,并有效防范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强化中原更加出彩的发力点,形成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主引擎。

再次,有利于促进河南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作为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区域,郑州都市圈可以通过合理的产业分工和便捷的交通连接,将都市圈内的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等整合为高效的现代化生产生活网络,从而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和发展空间,有利于促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切实提高河南的城镇化发展水平。

第四,有利于释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新动能。新世纪以来,我国从致力于推进东、中、西部和东北区域协调发展,到以城市群为单元释放协调发展新动能,又到培植都市圈动力源,逐步缩小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尺度。郑州都市圈上升为国家战略,有利于促进中原地区创新要素以都市圈为中心深度融合、发酵裂变,进而推动产业结构、社会结构不断升级,在我国中部形成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新高地,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

二、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推动郑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专家认为,要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推动郑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作为硬道理,推动郑州都市圈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其一,要“强核赋能”,即“强核心、赋动能”。通过“强核心”,为郑州蓄积外溢和辐射的动能势能,逐步完成郑州由“纯集聚”到“有辐射”的嬗变,形成郑州都市圈发展的同频共振。要创造条件,实现郑州城区面积、人口、经济体量的扩容,最大限度释放主城区规模效应。都市圈其他城市要突出特色,发挥比较优势,最大限度地实现错位发展,并与郑州实现链式互补发展。

其二,要“构网畅流”,即构织都市圈内城市之间的联系联通网络,实现要素畅通流动。构建交通通道网、生态廊道网、城乡体系网、产业链条网,并依托这些网络,使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破壁互融,竞相涌动。通过“构网”,搭建郑州都市圈不同城市、区域之间的联系纽带和桥梁,为各类要素的汇集传输提供载体,放大城市外溢效应和辐射带动功能,加快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能量交换,增强都市圈内生动力。

其三,“筑基绣底”,即把郑州都市圈城市之间的广阔腹地做优做好做美。加大都市圈腹地规划设计和投入力度,着眼于打造城市的“后花园”“休闲地”“菜篮子”,使魅力乡村与现代都市平滑衔接、交相辉映。从“筑基”层面,对村容村貌进行合理整治,形成一村一格,一庄一貌;对分散的空心村,通过迁村合村建立新型农村社区。加大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满足农村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从“绣底”层面,加强农村卫生环境综合治理,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卫生环境;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全生态链治理和建设,最大限度扩张绿色生态空间。

三、把郑开同城化作为建设郑州都市圈的重要抓手

专家认为,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8月26日在中央财经委第五次会议上关于“推进郑州与开封同城化,引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指示,把推进郑开同城化作为建设郑州都市圈的重要抓手。

其一,以制度协同为引领,推动规划政策同向同融。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依托同城化示范区建立完善产业合作发展机制,探索实施系统化税收分配方案,探索构建生态补偿等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建立社会治理机制。打破行政约束,“一张蓝图管全域”;将蓝图具体化为标准,“一套标准管品质”;建立统一的公共服务平台,“一个平台管服务”。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尝试建立完善专家委员会,确保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

其二,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点,推动产业发展同链同兴。以引育合作强科创。发挥好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产业研究等作用,在市场力量驱动下,形成“产”在外围、“研”和“学”在中心的产学研新格局。以模式创新促集聚。加快形成“总部+基地”“总装+配套”等产业协作模式。

其三,以同城化示范区为先导,推动城市功能同谋同构。强化基本农田和生态空间“硬隔离”,不搞集中式连片开发。促进教育资源合作共享,推进郑州优质教育资源向开封延伸。优化区域医疗资源布局,统筹建设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重大卫生事件应急响应机制。推动信息互通“同城通办”,建立社会保障服务同城共享机制。

其四,以要素一体化为保障,推进资源要素共筹共用。构建与国际贸易规则相适应的制度体系,推动郑开营商环境核心指标率先进入全国一流行列。统筹推进人力资源、技术交易、金融基础设施、城乡建设用地、服务平台和服务标准一体化,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完善都市圈社会信用体系,形成都市圈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信用服务业产业基地。

四、一定要切实加强郑州都市圈生态环境共保联治

专家认为,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11月30日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关于“长三角区域要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的要求,应该成为建设郑州都市圈的重要遵循。

其一,认识郑州都市圈生态环境共保联治面临的挑战。河南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等问题,对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形成了硬约束。2023年12月7日国务院印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京津冀及周边联防联控地区由“2+26”城市变为“2+36”城市,涵盖了河南的大部分地市,明确到2025年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比2020年下降20%。这对郑州都市圈生态治理是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

其二,明确郑州都市圈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的原则和方向。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要统筹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加强天然林保护和林草植被带建设、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矿山生态环境修复。高标准规划建设沿黄生态廊道,实施包括生态涵养、湿地保护、田园风光、文化展示、旅游休闲、高效农业等功能的沿黄生态廊道建设工程。

其三,把降碳减污作为郑州都市圈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的核心任务。统筹抓好新能源和传统能源协同发展,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认真落实《河南省制造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加大新能源汽车、公交和重型卡车推广应用力度。采取“生态产品+”的方式,推进地区之间生态产品的价值交换,使好山好水好空气生产的农产品、工业品、文旅康养产品实现“产品溢价”。

(作者单位:郑州师范学院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院)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