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05版:综合新闻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
||||
(上接一版)聚焦民生福祉,郑州市及时将教育、健康、医疗、住房、助残等方面的帮扶政策落实到户到人,兜牢“两不愁三保障”底线。同时,做细做实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2023年12月1日,中牟县韩寺镇小韩村村民张彦军家发生火灾,房子被烧毁,两个年幼的孩子被烧伤送医。突然的变故,使这个年收入4万元左右的小家陷入困境。村委将张彦军纳入监测对象,并向镇政府提出申请。中牟县乡村振兴局收到申请并了解实际情况后立即打开 “绿色通道”,让张彦军一家先享帮扶政策,后走纳入程序。 “两个孩子的医药费用开支大,如果没有这些帮扶政策,真不知道该咋办。”张彦军说。如今,张彦军一家已经被纳入防返贫监测对象,享受减免治疗费用、提高医疗费报销比例等帮扶政策,他家申请的慈善基金救助已到账,低保和小额信贷正在审批。待张彦军儿子出院后,相关部门还将为其办理防贫综合保险。 2023年,像张彦军家这样被及时识别到并享受到相关帮扶政策的家庭,全市有320户。 郑州市建立健全常态化排查机制,将基层干部入户走访作为动态监测排查的重要途径。对按程序纳入的监测对象,第一时间明确帮扶责任人,“一对一”精准帮扶。2023年以来新识别纳入监测对象1262人,新标注风险消除735户2298人;累计纳入监测对象4417户14176人,实现了应纳尽纳目标;累计消除返贫致贫风险2627户8284人,风险消除率达到58.4%。 都市型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近年来,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参与者。着眼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郑州市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续增强其服务带动效应。 数据显示,目前,全市经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5810家,其中国家级26家、省级43家、市级133家;录入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系统的规模经营户和家庭农场分别达到6153户和956家。全市新认定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到170家,其中国家级16家、省级52家、市级102家。此外,全市还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9个。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郑州市着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的多元价值,激发乡村产业振兴“新动能”。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强镇建设。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强镇总数达到9个,其中国家级产业强镇5个,省级产业强镇4个。 因村制宜,积极发展“一村一品”。全市累计培育“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8个,其中国家级示范村8个、省级示范村镇10个。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培育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5个,全国十大精品线路1条,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48家,农业科普研学基地24家。 和美乡村建设稳步推进 冬日,走进新密市来集镇马沟村,小游园别致幽静,篮球场上年轻人激战正酣,食品加工厂正在安装设备…… “我们村的和美乡村项目分两年实施,主要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预计今年3月份,我们村的食品加工厂就能投产,乡村会客厅、电商直播中心也将建成投用。”该村党总支书记马万治说。 乡村不仅是农业生产的空间载体,也是广大农民的家园故土。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备度、公共服务的便利度、人居环境的舒适度,与农民生活的舒适度和幸福感关系密切。2023年,郑州市多措并举,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郑州市成立和美乡村示范村建设工作指挥部,研究制定和美乡村示范村建设工作方案,配套制定实施细则、市级奖补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择优遴选出20个和美乡村示范村,目前项目建设正在稳步推进。 同时,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积极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深入实施“治理六乱、开展六清”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 “目前,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面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行政村总体覆盖率达到40%,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5%,无害化卫生厕所基本普及;累计创建‘美丽庭院’达标户149908户,占全市农村常住庭院数量的53.68%。”郑州市农委有关负责人介绍。 和美乡村建设,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也是重要的内容。郑州市积极组织开展乡村治理示范创建,推广运用积分制等先进乡村治理方式,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涵养良好社会风气。 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是广大农民心中的美好愿景,也是郑州发力的目标。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