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郑风 上一版3
乡村腊月的表情
少室读天
冬 夜的光
江山万里图(国画) 许来广
《包青天》:塑造一身正气的包公形象
真哭与假哭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真哭与假哭

♣ 郭法章

《水浒传》第二十五回里曾写过潘金莲的三次假哭。第一次是武大郎门内捉奸,西门庆在潘金莲的怂恿之下,飞起一脚踢中武大郎的心窝,致使武大身受重伤,卧床不起,潘金莲意欲毒杀亲夫时。那妇人见武大一丝没两气,看看待死,便坐在床边假哭起来:“我的一时间不是了,吃那厮局骗了,谁想却踢了你这脚!我问得一处好药,我要去赎来医你,又怕你猜忌了,不敢去取。”潘金莲一番哄鬼的话拌着几滴鳄鱼的眼泪竟然蒙骗了老实巴交的武大郎,急着要她“半夜里调来我吃”。

第二次是潘金莲用砒霜毒死武大后,“那婆娘却号号地假哭起养家人来”。第三次是当街坊邻居前来吊问武大时,“那妇人虚掩着粉脸假哭”。关于潘金莲的假哭,作者曾有过一段精彩描写:“原来但凡世上妇人,哭有三样:有泪有声谓之哭,有泪无声谓之泣,无泪有声谓之号。当下那妇人干号了半夜。”作者通过对“号”与“哭泣”的对比,潘金莲惺惺作态、阴毒残忍的嘴脸跃然于纸上,可谓入木三分。

在我们老家农村,每当为逝者举行葬礼时,那些孝男孝女们往往会在脸前遮上一块白布,俗称孝布。关于这块孝布的功用,说法不一,有人说是在痛哭流涕时便于擦拭眼泪,有人说是为假哭者作掩饰,两种说法可能都有些道理。笔者就曾目睹过某村妇在祭奠仪式上的另一番绝妙表演。此村妇心如蛇蝎,对身患疾病的婆婆视若寇仇,非打即骂,使风烛残年的婆婆备受凌辱,致使其含冤而逝。孰料在为婆婆举办的祭奠仪式上,此村妇索性扯去脸前的孝布,捶胸顿足,大放悲声,直哭得惊天地泣鬼神,好似经这一番悲哭,就会将她以前所造的罪孽洗去一般。

与潘金莲的干号不同,该村妇的哭似乎是在真哭。这“真哭”的背后究竟传递了什么信息,知情者与不知情者固然会有不同的解读,而我却一直认为,该村妇绝不是为婆婆的死而心怀悲伤,只不过是在假戏真唱,哭给活人看罢了。论表演技巧,该村妇也许完全可以去做潘金莲的老师。而此类“真哭”似乎仍然要划归假哭之列。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农村兴起了“哭灵女”这一职业。为烘托悲伤氛围,使其祭奠仪式更为隆重些,死者家属往往会请那些专业的哭灵女前来“助哭”。哭灵女用悲伤的豫剧曲调边哭边唱道:“高粱秆,节节青,哭声爹来泪盈盈。爹把女儿抚养大,女儿不忘爹恩情。灵前点灯放光芒,哭声爹来喊声娘。你把儿女齐丟下,一去黄泉不归家。阴司不听阳间话,守住棺材泪巴巴……”谁知哭灵女因感情太过投入,不能自已,最后竟然哭晕在棺材前,见者无不落泪。置身此地,你还会认为哭灵女是在逢场作戏般的假哭吗?比起歹毒的潘金莲和那阴鸷的村妇来,哭灵女岂不比她们要真诚得多?!

刘备的江山是哭来的。每读《三国演义》,最烦的是刘备的掩面而哭,总感到他的泪眼后面隐藏的永远都是深不可测的虚伪伎俩。有人曾做过统计,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刘备共哭过25次,至于刘备一生中共哭过多少次就无从统计了。在这25次的啼哭中,既有因城池失守、兄弟战死、临终托孤时的真哭,亦有为收买人心、强占地盘、带有战术表演性质的假哭,还有几次是莫名其妙的哭,甚至把关羽、张飞这两个结拜兄弟也给哭烦了。不过话又说回来,因刘备的善哭,竟哭出了人脉,哭出了战斗力,哭来了江山,也算哭有所值。

看来哭也是一门学问,哭对了能哭出一片江山来。刘备的眼泪总会在最关键的时刻流落下来,如同一场及时雨,心到泪到,神速见效;而哭错了却能哭出人命来,如潘金莲。只因街坊邻居从潘金莲的假哭干号中看出了猫腻,结果不但潘金莲丢掉了卿卿性命,连带王婆和西门庆也先后奔了这鬼门关。

真哭与假哭,虽然都是在哭,却是坦率真诚与虚伪奸诈的分水岭。当我们看到那些贪赃枉法的饕餮之徒在公堂之上痛哭流涕地“忏悔”时,你还会以为他们是在真哭吗?不管他们如何入戏,也唤不起人们一星半点的同情。这样的哭只不过是逗你玩儿的套路罢了。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