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吴建国 癸卯兔年即将过去,将迎来甲辰龙年。因为龙是多种动物的复合体,意味着龙是万兽之首,万能之神。龙,对每个炎黄子孙来讲,有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和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精神,历来被人们所崇拜和敬仰。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龙史悠久,龙图甚多。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石块与陶片堆出土一个清晰的S形龙图,龙首部位放着一个野猪头骨,这就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龙的形象,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在河南濮阳西水坡一处距今6500年的古墓中,发现墓主身旁有一具用白色蚌壳摆塑的龙图案,被称为“中华第一龙”。辽宁阜新查海遗址的原始部落中,也有一条19.7米的红石块砌成的龙,距今有7400年的历史。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有距今7000年的蚌塑龙纹。在甘肃出土过绘有鲵纹的彩陶、山西出土过玉龙和蟠龙纹彩陶等。 对龙的记载最早见于甲骨文、金文中。在甲骨文中,“龙”字形如巨蛇,头很大,张着巨口。在金文中,“龙”字从“巳”,而“巳”字就是古代的“蛇”字。看来,在当时造字人的眼中,是龙蛇不分的。《说文解字》对龙是这样描述的:“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本草纲目》曰:“龙,其形有九: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龙是:“能大能小,能隐能升;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 龙,是我国十二生肖中唯一在自然界不存在的动物,但它源于中华民族古老的精神图腾崇拜,在人们心中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龙是人们创造美的象征,长期以来形成一系列的“龙”文化,特别是在雕塑、绘画、陶瓷、青铜器、建筑以及工艺美术、歌舞影视、婚丧礼仪、服饰冠履等生活中接触到的物品,随处可见龙的形象。著名的历史文物有:天安门华表上的蟠龙、故宫和北海的九龙壁、曲阜孔庙大成殿的盘云龙石柱等,造型生动,气势雄伟,构成了博大精深的龙的造型艺术体系。 龙的文化在民间也有广泛的基础,流传有“画龙点睛”“叶公好龙”“鲤鱼跳龙门”等故事,戏曲和诗词中提到龙的频率更多。我国有很多山川地貌、风景名胜,是以“龙”字命名的,如黑龙江省、浙江龙泉、安徽绩溪龙川、山东烟台龙口、杭州黄龙洞、江西龙虎山、香港九龙等。与“龙”有关的节日有“二月二,龙抬头”,至今,每逢喜庆节日,民间的舞龙灯、赛龙舟等娱乐活动仍为百姓所喜爱。至于龙的成语更是不胜枚举,如:龙颜凤姿、龙腾虎跃、望子成龙、生龙活虎等。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继承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 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龙被奉为主宰雨水之神,平时住在水里,春分时节登天化雨滋润禾苗。龙以兴云布雨、司水理水为职,消灾免祸,以天下人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衣食无忧、安居乐业为祈盼。《山海经》云,播种、秋收等农耕时分都要“乘雨龙”。《词源》也讲:“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宋代诗人陆游《龙挂》中道:“上帝有命起伏龙,龙尾不卷曳天东。壮哉雨点车轴同,山摧江溢路不通,连根拔出千尺松。”龙魂似水,源源不断地流淌在祖国的大地上。 龙是数千年炎黄子孙智慧的产物,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感情寄托。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标志,龙文化得到世代传承和弘扬。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早已融入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成为凝聚民族感情的凝固剂、情感纽带和精神归依。它从心底唤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鼓舞人们昂扬进取,在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进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