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勇挑大梁 争先出彩 2024郑州两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谋深虑远善作为 精准施策开新局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谋深虑远善作为 精准施策开新局

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之路

——访市人大代表张红伟

“去年,我们围绕‘经济增长要当先锋、创新发展要树标兵、数字建设要做示范、营商环境要创一流、党建引领基层网格化治理体系建设要取得标志性成果’,全力打响五场战役,经济总量历史性突破2000亿元,在全省县(市)区中率先迈入‘两千亿元俱乐部’,中心城区的综合能级迈上一个新台阶。”市人大代表、市委常委、金水区委书记张红伟接受采访时说。

张红伟表示,金水区作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中心城区和承担省会政治功能核心区,省委、市委对金水区发展高度重视、寄予厚望,因此,全区紧扣市委赋予金水区的职责使命,站位全国百强区第一方阵、九大国家中心城市强区和省市发展排头兵找坐标谋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2024年,金水区将按照市委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和这次市两会部署要求,加快“四个城区”“十个金水”建设,以更大力度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核心竞争力,高水平打造“创新智城·品质金水”、建设国家一流现代化国际化中心城区,坚定走好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之路,“力争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金水实践迈出更大步伐,持续在全国百强区评价排名中晋位升级,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勇挑大梁、争先出彩,做出更大贡献。”张红伟说。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赛道激发新动能

——访市人大代表邓英文

“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阔步迈向新征程道路上的‘高频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发展动能转换,跨进新领域、驶进新赛道,也必将成为激发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聆听政府工作报告,市人大代表,中原区委副书记、区长邓英文说。

邓英文表示,当前中原区正全面开展“三标”活动,深入推进“十大战略”行动,产业体系加快转型升级,发展动能活力不断迸发。2024年将树牢“开发区+产业园”发展理念,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以科技服务业为主攻方向,以都市型工业为支撑,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抢滩占先新兴产业,高位嫁接传统产业,加快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具体来说,聚焦“一区多园”抓载体、聚焦主导产业抓提升、聚焦未来产业抓先机、聚焦创新主体抓突破、聚焦创新人才抓基础。围绕节能环保、工业设计、数字经济、检验检测四大领域,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力争科技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突破20%。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前瞻布局机器人、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领域新赛道,争创河南省未来产业先导示范区;对接博智林等国内机器人头部企业,加快机器人产业园落地建设;推进与优必选合作的多模态智能服务机器人产业示范基地签约落地。同时,加大“双招双引”工作力度,落实“郑聚英才计划”,做好“人才一件事”服务,力争吸引11500名大学生落户中原区。

加强信息技术创新 筑牢网络安全防线

——访市人大代表刘平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市人大代表、中国电信郑州分公司负责人刘平表示,中国电信郑州分公司作为郑州信息通信行业的国家队、排头兵,有责任在打造可信可控的数据网络安全体系、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有所作为。

刘平认为,大力发展自主创新的信息核心技术,要从政府政务和重要领域开始,加快推广安全可信、自主可控的网络产品和服务。以国内自主研发产品和技术的落地应用,提升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运行水平。

“中国电信郑州分公司始终积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主动入局,紧紧围绕‘数字郑州’建设,构建网信安全能力底座;依托集团‘统一管理、能力开放、数据共享、全网联动’的云网安融合的端到端安全防御体系,自研安全中台,集约化安全能力池,实现了数据融通、能力汇聚、安全融云网,全面提升安全可控可溯源能力。”刘平说。

刘平建议,大力发展自主创新的信息核心技术,加强网络基础设施的安全体系建设,加强网络安全防控措施,提高抗攻击能力,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确保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数字郑州”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加快黄河国家博物馆建设步伐

——访市人大代表何飞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作为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博物馆是文物的保存者,更是历史的记录者。”市人大代表、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馆长何飞建议,打响“天地之中、华夏之源、功夫郑州”城市品牌,打造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要加快黄河国家博物馆早日开放、服务社会。

何飞介绍,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深入推进,我省“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打造郑汴洛国际文化旅游核心板块,推动“文化旅游+”,建设文化旅游强省。郑州市也明确提出:到2025年,构建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两带一心”城市文化大格局初具规模,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主体建成。

黄河国家博物馆项目是国家重点工程,也是郑州市“十四五”重点工程。何飞建议,应加快黄河国家博物馆建设及后续工作步伐,使黄河国家博物馆早日成为郑州、河南乃至全国观众了解黄河生态、黄河文化、黄河治理、黄河体验的重要载体,通过开放运营,进一步提升郑州文化形象和软实力。

以高质量审计监督服务高质量发展

——访市政协委员王效光

“聆听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后,感受和体会非常深。郑州去年的工作指标实现‘单项红、全面红’,GDP增速、规上工业指标等都跑出加速度、实现高质量。同时,在谋划2024年的工作时,所计划的各项发展指标均高于全省,这有利于引导预期,体现出当好河南的‘龙头’,更好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的责任担当。”市政协委员,郑州市审计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效光说。

王效光说,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全市审计系统将认真学习贯彻市两会精神,聚焦全面落实“在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更好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上聚焦发力”这个审计工作总要求,持续巩固“审计质量提升年”“制度执行年”两个成果,以过硬的审计质量、厚重的审计成果,匹配“特种部队”称号,守护好来之不易的金字招牌。深入开展“工作有标杆、落实有标准、突破有标志”三标活动,进一步强化“逢一必争、逢冠必夺、逢旗必扛、逢奖必拿”的比拼意识,在全市工作中挑大梁、在全省行业排名中争第一,争做开展“三标”活动的表率,切实扛起省会城市的担当。以高质量的审计工作成果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审计监督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郑州实践。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推动城市交通良性健康发展

——访市政协委员宋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升,近年来郑州市私家车数量猛增,私人机动车出行在城市交通结构中的占比越来越大。”市政协委员、郑州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宋霖认为,郑州应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构建现代都市交通体系,推动城市交通良性、健康发展。

树立公共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理念。宋霖建议,把 TOD模式引入城市规划,以公共交通走廊作为城市的发展轴,促进人口居住和就业沿公共交通走廊两侧集聚,实现紧凑型城市发展,以公共交通车站作为城市的开发中心,进行居住、商业、办公、公共设施等土地的高强度混合开发,形成有利于依赖公共交通出行的城市空间体系。

如何增强城市公共交通的竞争能力?宋霖建议,推进地铁公交“两网融合”,将公交与地铁换乘站纳入地铁规划、设计、建设的范围内,做到同步规划设计,同步建设使用。建立公交地铁联程出行优惠机制和出行信息互联互通机制,构建高效的公交地铁换乘体系,做到“一张网、一票制、一体化”,引导实现市民从“按线出行”向“按网出行”转变,实现 “1+1>2”的效果。研究建立公交专用道使用情况动态评估机制,全面提升公交运营速度。

强化政策机制保障 促进教育人才回流

——访市人大代表殷欣

“当今社会,人才流动已成为常态。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人才流失对教育事业长远发展会产生负面影响,造成教师队伍不稳定,教育质量下降。”市人大代表,郑州外国语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殷欣说。

在郑州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如何有效促进教育人才回郑发展?殷欣建议,首先需要深入分析影响回郑发展的主要因素。在诸多因素中,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是吸引教育人才回郑发展的关键。2023年市政府采取了积极措施,从生活、购房、创业三方面对郑州市青年人才给予相应补贴。政策接续,持续吹“暖风”,招才引贤,吸引在外就读的青年教育人才积极回到家乡发展。

殷欣介绍,调研发现已经回郑发展的教育人才,大多在基础教育学校从事课后服务,在科技、文艺、体育等岗位贡献力量,也让课后服务内容更加丰富、质量稳步提高,受到家校欢迎。

关于促进教育人才回流,殷欣还建议,发挥媒体优势倡树本土教育人才典型,营造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社会环境。同时,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政策保障机制,激发本土教育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殷欣相信优秀教育人才的源源回流,必将为蓬勃发展的郑州教育事业注入强劲动力。

加强充电桩建设 强化安全监管

——访市人大代表周建勋

“新能源汽车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目前‘双碳’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购买新能源汽车,而充电基础设施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基础保障和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着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前景与未来。”市人大代表、郑州通快电梯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建勋将关注点聚焦在新能源充电桩建设上。

周建勋介绍,截至2023年底,我市累计已建成新能源充电站1800余座、公共充电桩2.8万余个。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推广和基础设施快速普及,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准入、建设和安全监管成为政府亟须解决的难题。

周建勋建议,系统梳理全市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结合我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际,启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支持方案,创造更好的充电设施运营管理环境;科学布局充换电基础设施,加强与城乡建设规划、电网规划及物业管理、城市停车等的统筹协调,鼓励建设高标准、配套设施齐全的充电站,推进公交场站、城市快速路、四环沿线、地铁站点等公用充电站建设;加大财政支持,将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补贴政策逐渐过渡到对充电基础设施运营端进行补贴,提高充电设施运营效果;加强安全监管,适时出台《郑州市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安全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我市充电桩的安全管理、监督检查等工作。

本报记者 张倩 张竞昳 孙志刚 袁帅 王翠 马健 黄余洋 李利强 李焱 见习记者 陶然 文/图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