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回 乡 散 记
同一个春节
紫云飘雪(国画) 翟瑞兰
诗 赋 咏 龙
《年画传奇》:带读者追寻过去的年俗和年味
一盏风灯
大年初二迎婿日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诗 赋 咏 龙

♣ 周振国

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图腾,自古以来都是国人崇拜、歌颂的对象,文人多感怀,因此诗词歌赋中更是不乏咏龙佳作。

东汉文学家刘琬的《神龙赋》,是不多见的以龙为主题的咏物赋:“大哉龙之为德,变化屈伸,隐则黄泉,出则升云,圣贤其似之乎!惟天神上帝之马,含胎春夏,房心所作,轩照形角尾规矩。”赋中用具有描述性的语言,对神龙的形态和龙星的特征,进行了具体描绘,赋予读者感受和想象。从赋中还可以看出,龙的经典传统文化形象:载大德,行天道,变化莫测,能屈能伸,上天入地,行云布雨,也是季节和星象的化身。

唐朝诗人李峤的《龙》,涉及龙文化和用典较多,篇幅不长,颇为耐读:“衔烛耀幽都,含章拟凤雏。西秦饮渭水,东洛荐河图。带火移星陆,腾云出鼎湖。希逢圣人步,庭阙正晨趋。”这首诗描绘了一条具有神奇力量和崇高品质的龙,表达了对龙的赞美和颂扬,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权力、荣耀和圣贤之道的追求和向往,后两句“希逢圣人步,庭阙正晨趋”。说的就是作者渴望能和圣贤之人同行,于是早早就赶往早朝的路上,表明作者正撸起袖子加油干,以期实现心中的理想。

相比李峤,南朝张正见的《应龙篇》,则通俗易懂:“应龙未起时,乃在渊底藏。非云足不蹈,举则冲天翔。譬彼野兰草,幽居常独香。清风播四远,万里望芬芳。隐居可颐志,自见焉得彰。” 应龙,又称黄龙,是我国远古神话传说中的“创世神”和“造物神”,也是黄帝身边的战神。《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诗人以应龙自喻,以幽兰自比,借对应龙的赞颂和对幽兰的赞美来勉励自己,以表达自己的志存高远和心性高洁。

都是咏龙,三国时期曹魏皇帝曹髦的《潜龙诗》却是别样感觉:“伤哉龙受困,不能越深渊。上不飞天汉,下不见于田。蟠居于井底,鳅鳝舞其前。藏牙伏爪甲,嗟我亦同然!”皇权被司马昭独揽,自己被架空,心情坏到谷底,曹髦这样也不难理解。李白的《飞龙引二首》,和曹髦的情绪有一比,因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便借黄帝荆山炼丹成功骑龙上天的神话传说,宣扬道家的延年益寿之术,来表达其遁世或出世思想。

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借赋龙来试探刘备:“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 这是曹操勒死吕布,带着刘关张三人回到许昌后的一天,约刘备煮酒论英雄的情形。刘备不敢真说,就装糊涂,故意说出袁绍、袁术、刘表和孙策的名字。曹操假装没有看穿,直接对刘备说,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言外之意,一水不容二龙,你我迟早也要一决雌雄。

明代诗人徐霖的《少年游》,以描写潜龙来象征少年:“地底轰雷。看潜龙奋鳞甲高飞。呼吸沧溟。化为霖雨。”潜龙未起飞时,蛰伏在地底,当它奋起鳞甲高飞的时候,地底轰鸣如雷,高飞的潜龙呼吸的是天地之水,然后又将呼吸的天地之水化为雨露甘霖,造福天下百姓。寥寥数语,表达了作者对少年人充满信任和期望;而正是一代代少年人的不懈努力、奋发有为,使得五千年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灿烂辉煌!

咏龙名篇还有韩愈的《龙移》、王安石的《龙赋》等等。唐朝诗人陈陶《龙诗》句:“景龙临太极,五凤当庭舞。”描绘了一个龙飞凤舞、龙凤呈祥的欢乐祥和景象,与喜迎龙年的氛围甚是契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