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开证明、提公积金、办契税……再也不用来回跑
做好留守儿童的“护苗人”
耕耘黄土地 这些“田秀才”收获“职称证”
郑州北部城区 再添新“热源”
改造后的农贸市场 有“面”更有“里”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耕耘黄土地 这些“田秀才”收获“职称证”

(上接一版)并在研发、生产、销售三方面实现‘三驾马车齐头并进’,为全国农民实现玉米的增产增收,为国家粮食安全奉献自己的一分力量。”专注于农业20多年以来,彭强深耕玉米品种的开发推广,在他的带领下,公司先后自主培育出上百个优良玉米品种,并在河南、吉林、海南、甘肃、黑龙江等地建立了科研试验站及示范基地,形成了完善的生产、加工、销售链条。其中,他们推广的黄金粮MY73玉米改变了农户的种植方式,提高了玉米的单产,引领了玉米种子行业研发推广的方向。

又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彭强说,他将持续锚定“农业科技创新”,加强科企合作,推进种业振兴,探索科企合作的新模式,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把品种推广和农民增产增收落实到实处,力争在未来5年内再造一个推广面积达到5000万亩的大品种。同时,推动科技入村,加强田间服务。计划每年举办50场以上的科技下乡服务会议,让更多农户享受到科技成果带来的效益。

另一位获得高级新型职业农民职称的,是李明俊。

同样是黄土地的儿女,李明俊退伍后,就一头扎进了农业的技术研发中去,他的目标是让黄土地更“高产”。他创办了郑州浩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如今,公司在研究生物技术对于土壤改良的作用方面颇有成效。他带领公司团队自主研发出的新型功能菌种的应用技术,生产出适合我国土地的生物肥、生物菌剂,在土壤修复、环境治理、农产品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俺们全村人的主要收入就是卖草莓。草莓比以往增产了三四成不说,口味还更甜更香了!这都离不开李总教俺们咋用新技术啊。”2022年,李明俊带领团队在中牟姚家镇成立了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根据姚家镇土壤具体情况,他深入田间地头,挨家挨户指导农民如何利用专业化育种育苗机制来改善土壤情况。出生于农村,李明俊特别擅长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把专业知识讲出来。这样一番苦心下,不仅提升了农民的种植水平,推动了特色草莓产业发展,还实现姚家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发展。

“我爹以前常说‘脚上泥多,田里不愁’,种地要吃苦出力是老一辈的固有思想,那一代不懂得科技兴农。然而当今社会,农民必须‘慧’种地,必须在土地中注入科技的力量,因为唯有创新,才有出路。”李明俊说,“其实无论评不评职称,对于我来说都一样,我都会时时刻刻记得自己的初心,在自己关注的领域不断突破创新,探究出更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新技术。”

郑州市农委人事处处长马琳,全程参与了此次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审工作,他说:“今年,郑州市两位高级新型职业农民职称的获得者都是‘一步到位’的,不需要获得中级职称,而是以工作实践、社会效益、社会影响力等为主要衡量标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用更加灵活高效的评选方式激励更多新农人投入到农业发展建设中。”

理念赋新 黄土地上也有完整“产业链”

“磊子,恭喜啊!这可是咱们村儿的大喜事!”2月的一天,中牟县刁家乡的小伙儿韩志磊接到了中级农艺师职称评审通过的消息。这几天,村儿里谁见了他都要来道声恭喜。

这位1992年出生的年轻小伙儿是本次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职称中最年轻的一位。

韩志磊话语不多,黝黑的皮肤似乎见证着他扎根在田间地头的每一个日子。

别看只是“90”后,如今,韩志磊承包了15个蔬菜大棚,每年产出水果蔬菜数十吨。他成立的合作社,也由刚开始的5名社员发展到现在的60余户、80多名社员。每户年均收入从原来的五六万元发展到现在每户都能突破10万元。而他们开创的近郊观光旅游业务的年接纳游客量能达10万余人。

韩志磊是土生土长的中牟人,大学毕业后,他走遍中国大江南北,后来,出于对家乡深深的眷恋,毅然返乡创业。

一开始,韩志磊接手了叔叔的莲花池扶贫产业大棚基地。咋让这片土地更增产?咋让百姓赚得更多?咋让中牟的农产品走向全国、走出国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韩志磊每天工作都安排的马不停蹄——上午,带上一瓶白开水,蹬上胶鞋,穿梭在中牟县刁家乡的果蔬产业大棚中,和前来的游客一起采摘,为他们讲解果蔬品种;下午,去不远处的观光旅游基地了解市场情况;黄昏,和团队一起研究种植方案;入夜,学习直播带货的网课,看下载的农业论文,剪辑视频发朋友圈,联系收购商;周末,往郑州市区运送当天采摘的新鲜果蔬、开展市场调研,了解市民需求……

“我们的果蔬基地,以技术加持,以‘体验式、沉浸式’为主要方式。每年,我会邀请专业农业技术老师来田间实践授课。每个季节,我们都有主打产品,主要以火龙果、草莓、水果番茄、葡萄、西瓜等采摘为主,应季蔬菜为辅。为了留住顾客,还在观光旅游基地设置了乐队演唱、地锅炖羊排、喂养家禽等增值服务。”虽然平时话不多,但说起自己的业务,韩志磊头头是道。

如今,韩志磊也正通过自学网络课程,准备探索一条“基地+观光+采摘+电商”的发展新路径。“虽然获得了职称,我也不能放松,因为农业是一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学科。我现在会通过各种新媒体手段推广产品,把园区的瓜果蔬菜以及咱们老家的农产品和特产都拿到网上卖,让更多的人品尝到我们自己生产的优质农产品,把我们的产品售往全国各地。”

“韩志磊算是年轻一代新型职业农民的杰出代表。”郑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称处处长姜蓉蓉表示,“有胆量、有魄力,是年轻农人的特点。他们能干、敢拼、敢闯,因为接触的新事物多,他们会从产业本身进行交叉学科式的拓展,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开发新的经营模式,同时注重产业链的整合和优化,实现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可以说从根上真正推动农业产业的升级和变革,他们为农业发展带来了新希望。”

管理赋效 在黄土地上扭成发展“一股绳”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啥?咱们都没听说过,行得通吗?小姚,你不是文秘专业毕业的吗,弄这靠谱吗?”当年,中牟县大孟镇万胜村的姚永瑞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成立万胜村农村合作社,村里一时间炸开了锅。

谈起她和脚下黄土地的故事,姚永瑞打开了话匣子——

2005年,姚永瑞毕业后开过服装店、饭店,做过保险销售,还当过一段时间的“全职主妇”,但她总觉得这种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2014年,她盯着田间的苹果树,和丈夫谈起了自己的“大胆计划”——“你看咱家那么多苹果树,村里也不少,但苹果卖得不好。咱可以想个法子……”

在丈夫的大力支持下,姚永瑞对标先进示范村,实地调研,结合本村情况,决定组织成立农村合作社。随后一段日子,姚永瑞在村里东奔西走,挨家挨户游说,终于在2014年组建了全村第一个合作社——中牟县瑞栀源农牧专业合作社。

她吸取以往缺少技术、管理粗放的教训,对果林进行了现代化升级改造,并邀请了一批农业专家对果树种植进行专业指导。如今,合作社共有果树林地220余亩,合作社农户58户、红薯西瓜20亩、草莓大棚2处,创新实施“立体养殖”——林下养殖。同时,合作社还成立了一个土特产店,专门销售合作社和中牟县的各种土特产,还有社区团购,和邮政的合作销售,也有很多公司单位的团购。

“我们村是文化名村,下一步,要通过推销土蜂蜜、土鸡蛋之类的土特产来发展我们村的文旅项目,打响我们村的知名度。”提及未来,姚永瑞信心满满,同时,她表示职称这个称号分量很重,不仅根在农村,心也要在农村,要懂技术,还要学知识,会经营,更要带动乡亲一起在乡村增收致富。

“姚永瑞为广大女性农民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她不仅扎根农村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成立合作社、办养殖场、发展农旅融合,还在合作社建立了民主的管理制度,完善了种植科技,助推民主监督,财务也公开透明。创新探索免土地租金、股东分红的双重保障措施,拉动全村人走上致富路。”中牟县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新型职业农民 农业大省的又一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来河南调研的时候,殷殷嘱托:“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对全国影响举足轻重。”“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近年来,中央多次将“一号文件”聚焦在“三农”工作上。

而有关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我国一直在推进。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各地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探索通过岗编适度分离、在岗学历教育、创新职称评定等多种方式,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2022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其中再次强调,要加快培育各类技术技能和服务管理人员,探索建立乡村工匠培养和管理制度。

作为农业大省,2007年,我省就曾出台《河南省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实施意见》;2020年又出台了《河南省农业系列职称申报评审条件(试行)》,在政策的指引下,河南省每年参评农业系列与农业科研系列职称的人数均呈上升趋势,截至2022年11月,河南省已有逾百名新型职业农民获得农业系列副高级职称。

有关新型职业农民,河南也一直在探索——2016年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广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2023年8月24日,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2023年度新型职业农民职称申报评审工作的通知》,这一年,首次开展全省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审工作。

和以往的农业系列职称相比,新型职业农民的职称评定有啥不同?

马琳介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扩大了评审对象的范围。新的评选范围已经不再针对农村生产第一线会种地的乡村居民,还包括深入田间进行科技创新、科研成果推广等工作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及团体组织,还新增了返乡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学生、退役军人等具有相应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

聚焦产业的创新发展,贴近农业生产实际。在新的评选条件中,把原先的园艺、土壤肥料等工作用农产品生产加工、农业生产服务代替。“这些专业类别的设置是人才政策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直观体现,需要参评人员必须具备更高更全面的农业理论与实践素养。可以说对他们能力有了一个更加全面专业的考察。”

评审条件更接地气。新的评审条件重点突出业绩贡献、示范带动作用、履行社会责任等,对论文、项目、专利、奖项等不作要求。“之前的参评条件必须是取得上一个级别的职称足够年份后,或者要取得相关专业的学历。针对这点,这次评选开设了一条‘绿色通道’,对业绩特别优秀、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创建有特色品牌的‘田秀才、土专家’等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实行一步到位申报评审政策,甚至是符合条件的自由职业者也能参选。打破学历、年限、业绩等条件限制,按照代表性业绩成果、经济社会效益进行评价,切实彰显‘以实绩论英雄’的鲜明导向。”

2023年底,首届新型职业农民评审结果公布:全省共88人通过评审,其中,郑州4人,2人获得中级职称,2人获得高级职称——也就是本文所实地走访的4位农民。

“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现代农业的应有之义。”马琳表示,此次评审不仅制定了全省统一的申报评审标准,职称评价条件也更加贴近农业生产实际,注重德才兼备。从政治思想、品德修养、示范带动、安全生产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其中,要求生产经营或技术指导服务达到一定规模,更贴近河南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发展方向,契合了国家关于新时期尤其是“十四五”期间促进乡村振兴的有关要求。

那评定职称有什么作用、对农人有什么影响?郑州大学人才评价中心主任王文成表示:“做好农业职称评审,可以让职业农民工作有干劲,事业有奔头,发展有平台。”王文成认为,这对个人本身有一个认可、鼓励的作用,可以产生一种职业归属感、身份的存在感、荣誉的尊重感,从而激励农民更好、更稳定地去从事农业农村生产工作。此外,可以促进农人的持续学习,让其他人才,包括在城市里面的也懂农业的人才看到希望。还能够为“田秀才”“土专家”树立权威,让他们说话更有含金量。还有,为“三农”的政策找到更好的承载主体,比如为最新制定的政策找到一些比较好的践行者。最后,这些新型职业农民的职称获得者还充实了当地农业农村人才库,让大型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社会各界相关用人单位去选用这些人才。

又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在中原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相信会有更多新型职业农民,在万亩田垄“淘金”,在田间地头“写论文”,在中原大地上放光彩。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