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社保卡成惠民惠农“明白卡”
为民生福祉代言 为高质量发展献策
这些城市管理“小目标” 件件关乎市民生活
49项专利荣获 河南省专利奖
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 河南省选拔赛月底举行
高招体检3月10日启动 各地安排具体时间
退役大学生士兵免试专升本 联合考查4月上中旬完成
聚焦信息化“智慧急救” 郑州为生命救援提速
看老“铝都”如何“上新”
“找起源、找中国,郑州是重地”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郑州2023年度考古成果获专家学者充分肯定——
“找起源、找中国,郑州是重地”

(上接一版)此外,河南荥阳市南城遗址本次发掘新发现的二里头至秦汉时期的文化遗存,进一步丰富了遗址的文化内涵。郑州林寨遗址、张砦遗址等多个配合基本建设的考古发掘项目也取得了重要发现,并同步开展多学科合作及文物保护工作,助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和谐共举。

郑州考古具有全国性意义

一直密切关注郑州考古工作的刘庆柱表示,郑州是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地”,“河南、郑州考古工作是支撑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史的主力军,郑州考古是证明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提炼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最重要的地区。谈郑州的问题,就是在郑州寻找中国”。

四川考古学会会长、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霍巍听完考古汇报后兴趣十足:“我感到郑州考古研究院的工作非常重要,尤其是一些涉及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遗址的工作,如裴李岗、大河村、双槐树、新砦等,都是在中华文明起源的发展过程中中原地区具有重要意义的遗址。”霍巍告诉记者,如新砦遗址新的考古发现为中国夏商周时期礼制形成的源头提供了新的材料和考古学物证,“郑州考古具有全国性意义,尤其是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郑州地区的考古发展,对解读中华文明起源、解读中华文明谱系具有关键性意义。2023年的考古工作也提供了不少新的资料、提出了新的问题,这些考古收获给大家认识中华文明发展提供了新的信源”。

国际合作考古项目顺利推进

作为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欧洲开展的首个考古发掘项目,中罗联合考古队对罗马尼亚多布若瓦茨遗址持续进行发掘。

2023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两名考古队员再次前往罗马尼亚对多布若瓦茨遗址进行发掘,发现了库库滕文化时期的房子、彩陶,铁器时代的灰坑等遗存,为深入了解库库滕文化早期在聚落形态、手工业生产等诸方面的文化内涵增添了新的田野资料,也为开展与仰韶文化的对比研究提供了域外视角。

科技考古、公众考古成效显著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积极发挥科技创新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全力推进完成碳十四重点实验室建设,积极打造‘玄鸟’实验室品牌,与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共建‘中华源’考古实验室,为郑州文物保护科技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全国重地’等方面提供科技支撑。”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负责人介绍,考古院深入践行“让文物活起来”的活化利用理念,通过考古博物馆和重点遗址展示平台,积极探索不同类型的公众考古实践形式,展现郑州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考古资源,擦亮“天地之中 华夏之源 功夫郑州”城市品牌。

继续完善考古成果发布机制

近年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承担了多项国家级重大学术课题的科研工作,围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夏文化研究等课题,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郑州大学等十几家科研院所及高校合作开展多学科课题40余项,为阐释中华文明起源,增进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郑州考古力量。

正如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一级教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赵辉所说:“郑州考古多年来取得了很多重要的考古成就,关系到不只是郑州地区历史的重建,甚至关系到中国全局性的问题。”赵辉表示,近几年的考古工作正在逐步揭示这样的问题:“只要我们认准目标,不断积累,到一定时候必有所成!”

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孙英民提出,适时发布考古成果有利于增进社会公众对中华文明的认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下一步还将继续完善郑州地区考古成果发布机制,推动考古走向大众、走进人民生活。

2月29日,参会专家还前往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林寨遗址现场实地参观考察。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