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春风第一枝 2024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向“新”生长,感受城与人双向奔赴的“郑引力”
推动食品龙头企业培育产业新质生产力
做好“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这篇大文章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全国政协委员岳中明:
做好“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这篇大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对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高度重视,要求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原主任岳中明继续为“做好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这篇大文章”建言。

赓续千年黄河故事

近年来,国家编制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相关部委结合职责编制专项规划,均对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进行了部署,流域省区积极探索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

2023年7月印发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明确了“一廊引领、七区联动、八带支撑”总体空间布局,规划范围以黄河干支流流经的县级行政区为核心区,根据实际情况和黄河故道发展历史延伸至联系紧密区域,涵盖黄河9省(区)和干支流。黄河保护法明确,这些区域也是黄河水沙调控和防洪安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关键区域。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中华民族在应对黄河水旱灾害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黄河治理文化,包含河工技术、治理思想、管理体制和古河道、古堤防、古灌溉工程等水利遗产,具有连续性、独特性和极高文化价值。水利部高度重视,组织编纂黄河文化大典,开展了重要水利遗产调查和治河历史研究。”岳中明说,但是目前黄河文化、黄河水文化和黄河治理文化贯通研究还不够,水利工程水文化设计没有国家标准,配套建设文化景观设施缺乏依据,水工程缺乏文化内涵、美观度不足,水利遗产底数不清楚,部分已损毁消失,这些问题都要重视起来。

建好用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

建好用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文化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重大举措,是国家推进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

围绕统筹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保障黄河安澜,岳中明建议,流域各省区开展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做好与黄河流域综合规划、黄河流域防洪规划、流域和省区国土空间规划等规划的衔接。特别是在河道、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的建设活动,必须服从水法、防洪法、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不得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和运行管理,不得侵占河湖库防洪空间,不得污染水质、破坏生态。

岳中明认为,应充分发挥水利部门优势和作用。将黄河水文化建设管理标准纳入文化遗产保护标准体系。在水法、防洪法修订中,明确水文化建设要求,推进水工程与水文化融合,更好发挥工程的文化功能和综合效益。将流域管理机构纳入国家层面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协调机制,涉及河道和水利工程管理、水利遗产方面的事项,应征求流域管理机构与地方水行政管理部门意见,保障水工程安全、促进水利遗产保护。

岳中明还建议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门将水利遗产专项调查和保护纳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加快实施黄河文化研究工程,支持水利古籍、治河技艺的保护。

加快推进黄河博物馆改造提升

黄河博物馆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河流博物馆。其前身是1955年在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领导和全国人大代表宣传治黄规划举办的治黄展览会。

“博物馆以自然黄河为基础、文化黄河为内涵、人河协调关系为主线,全面展示黄河自然史、文明史、历代治河史、新时代治河成效等内容,接待了习近平总书记等国家领导人和众多重要嘉宾。”岳中明介绍说,由于是水利行业博物馆,已免费开放但未纳入经费补助范畴。《中央财政关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财税支持方案》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明确支持黄河博物馆改造提升,但尚未落实经费。

由此,岳中明建议将黄河博物馆改造提升作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点项目,并纳入中央财政支持的免费开放经费补助的公益博物馆范畴,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参观体验感,让公众更好了解中华民族治水历史和黄河文化遗产。 本报记者 赵文静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