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河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亮出“施工图”
有一种强大,叫“掌握核心科技”
外地返郑考生中招 信息4月1日开始采集
全省高校毕业生春季校园招聘会启幕
我市5所中小学被认定为 武术进校园试点学校
科普进校园 播种春天梦
“上”等服务助企跑出“加速度”
花卉苗木种植 面积超10万亩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河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亮出“施工图”

(上接一版)在算力基础设施布局方面,《方案》指出,加快中国移动(河南)数据中心、中国联通中原数据基地、中国电信郑州航空港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引导超大型、大型数据中心集聚发展,推动郑州、洛阳市建设超大型绿色数据中心集群。到2025年,全省标准机架达到30万架。

加快中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二期)等项目建设,支持郑州、洛阳市打造全栈国产化智能计算中心。围绕数字经济、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实施一批超算创新生态专项,提升国家超算郑州中心发展水平。

在人工智能方面,《方案》明确,支持郑州数据交易中心探索建设公共数据专栏、社会数据和城市专区,引导国家超算郑州中心、中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联合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共建公共数据训练集。到2025年,突破一批关键算法,初步建成较为完善的算法转化与应用生态。

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开展联合攻关,研发面向国产操作系统和芯片的区块链底层技术。在省、市两级政务云开发部署“河南链”公共基础平台,到2025年,全省多领域、多场景、标准统一的“河南链”服务体系全面建成。

聚力攻克新技术

紧盯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迭代性颠覆性技术。《方案》明确,要加快建设高水平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协同开展技术攻关,促进创新成果转化运用,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提升产业基础能力。聚焦“六基”关键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到2025年,力争承担30项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突破和推广应用100项“六基”技术与产品。

攻坚关键共性技术。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最前端,强化战略性技术研发,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柔性电子、量子信息、生命健康等领域,力争取得原创性科技成果。到2025年,力争突破200项关键共性技术。

建设重大创新平台。支持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到2025年,力争省级各类创新平台突破8000家。

推进科研设施共享。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加强激励引导和考核奖惩,加快推进科研设施与仪器向社会用户开放。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进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开展创新产品综合推广场景行动,促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重点新材料、首版次软件等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到2025年,全省布局建设50个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大力发展新材料

将新材料作为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石和先导,聚焦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等领域。《方案》明确,到2025年,全省新材料产业规模突破1万亿元,实现从原材料大省向新材料强省转变。

提质发展先进基础材料。推进先进钢铁材料产业精品化、优特化、品质化、特色化发展。推动先进有色金属材料产业延伸高端产品链条,大力发展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轻量化高端铝材。推进先进化工材料产业向功能化学品、专用化学品、精细化学品发展,实现从关键基础原料到高端化工新材料跨越。推进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向绿色化、功能化、高性能化方向提升,实现向电子信息等新兴领域拓展。

培育壮大关键战略材料。加快发展半导体、光电功能材料、新型电子元器件材料产业,打造全国新兴先进电子材料基地。推动碳纤维在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建设国内最大的碳纤维生产基地。布局发展钠离子电池、全(半)固态电池产业。建设国家氢燃料电池产业基地。在生物医用材料和节能降碳环保材料方面持续发力。

《方案》还要求,要紧盯前沿科技,抢滩占先前沿新材料,在纳米材料、石墨烯材料、增材制造材料等方面不断攻坚克难。

积极打造新装备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装备、培育壮大新兴装备、加快布局战略前沿装备,加快装备制造业大型化、智能化、服务化、国际化转型。

在改造提升传统优势装备方面,《方案》指出,主要从矿山装备、掘进装备、电力装备等五个方面着手。在发展壮大新兴高端装备方面,主攻节能环保装备、数控机床、机器人、高端仪器仪表。从航空航天装备、氢能装备、储能装备等方面引育发展战略前沿装备。

《方案》明确,到2025年,全省新装备产业规模突破6000亿元,形成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再造装备制造业新优势。

多元拓展新产品

深入实施制造业“三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推动新技术、新设计、新材料、新工艺对供给体系增势赋能。

加大新品研发力度。鼓励传统产业企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中高端产品供给水平。支持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企业立足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研发一批填补国内外空白的高精尖产品。

提高工业设计水平。引导装备制造企业提升集成设计和解决方案服务能力,食品企业提升产品功能、包装和品牌设计能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企业提升节能环保绿色设计能力,家电家居企业提升智能化、适老化设计能力,纺织服装企业提升时尚创意设计水平。加快补齐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氢能储能等领域设计短板。到2025年,全省建设20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300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

打造中试验证平台。支持科研机构、高校和具有公共服务能力的科技型企业等建设一批功能齐全、开放共享的通用服务型中试基地。到2025年,全省打造50个左右中试基地。

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实施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引导企业实施以质量为核心的品牌发展战略,开展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贯标行动。到2025年,创建50个国家级质量标杆企业,培育100个市场美誉度高的工业品牌。

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培育建设一批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绿色工厂、绿色园区,提升节能环保新产品供给能力和水平。到2025年,培育建设500个绿色工厂、30个绿色园区。

加快培育新业态

顺应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新趋势,《方案》提出,从培育发展数字化管理、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等六个方面加快培育新业态,促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深化数字化管理。鼓励企业形成数据驱动的高效运营管理模式。到202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8%。

开展平台化设计。加快工业设计平台化建设,发展轻量化设计、并行设计,大力发展无实物样机生产等虚拟制造新业态,推进设计与工艺制造、运维一体化,缩短新产品研发周期。到202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5%。

实施智能化制造。开展智能制造提升行动,推广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行业领先的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智能应用场景。到2025年,累计建成1000个智能车间、400个智能工厂,实现重点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智能应用场景全覆盖。

促进网络化协同。聚焦企业间数据互通和业务互联等方向,推动供应链上下游共享各类资源,实现网络化协同设计、生产和服务。鼓励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建立创新中心、产业研究院等机构。

发展个性化定制。推动服装、家居等面向终端消费领域开发定制解决方案,鼓励电子、汽车、工程机械等高端消费领域提升产品模块化设计、定制化服务能力。

推动服务化延伸。推动制造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到2025年,建设400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