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上接一版)公众最为关注的仰韶文化博物馆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建筑层高超过8米,地下埋深7.1米,为半嵌式结构,下沉式设计使得屋顶和地面齐平,与整个遗址公园和谐一体。 新馆的设计理念独具匠心,细节无处不在。外墙采用土色GRC挂板和石材百叶结构,外观古朴,幽雅别致。南侧主入口设计的水幕庭院,一道瀑布从天而降,视觉效果拉满。建成后,博物馆内陈设的不仅有大河村遗址出土的文物,还会利用数字化技术,展示河南乃至全国仰韶文化时期先民生产生活的状况,一座穿越几千年展示先民生活的标志性文化场馆呼之欲出,让大家“沉浸式”体验先民生活、“一站式”感受系统全面仰韶文化。 “自2020年开工建设以来,项目已先后完成仰韶文化博物馆建筑主体建设、遗址核心保护区考古大棚建设、原始农耕区建设等节点工程。目前,仰韶文化博物馆装修已进入收尾阶段,预计今年上半年可对外开放。”项目建设方郑东建投总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创新建设擦亮遗址名片 城市更新项目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项目的策划与规划。 记者了解到,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城市更新项目,在策划阶段便充分考虑项目区域城市短板,做好城市体检,从而确定项目的目标、定位、投资规模等因素,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在规划阶段,更加注重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确保项目与城市发展战略的一致性。 由此,项目明确通过对该片区的城市更新,对大河村遗址片区环境整治,提升城市风貌;保护性拆除大河村考古遗址博物馆,同时新建仰韶文化博物馆,实现对大河村遗址的保护和展示,打造具有考古研究、科普教育、休闲游憩、研学、开展文化艺术活动等功能的国家遗址公园,从而发挥大河村遗址在郑州市乃至黄河中下游地区区域发展中重要文化遗产资源的战略性作用。 “仰韶文化博物馆等建筑外形特别、材料新颖,建设难度大,技术要求高。”郑东建投总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推进过程中,项目团队坚持工匠精神,立足技术创新,全力以赴抢工期、赶进度、保质量,项目整体形象已初步显现。 打造创新团队,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为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依托项目“职工创新工作室”,郑东建投总公司组织各参建单位专门成立了技术创新攻坚小组,通过设置“图纸审核优化、施工场地布置、施工进度策划、机电管道碰撞检查”等11项BIM应用点,制作30余个专项模型用于指导现场重难点施工。 加强现场管理,打造智慧工地。因项目场区面积大,为便于现场管理,启用了智慧工地管理系统,可以进行远程高清视频监控和扬尘在线视频监测,对施工作业情况、扬尘治理、安全文明管理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测。项目还将施工信息与BIM模型结合,导入智慧化平台,管理数据实时多端同步,实现进度精细化、质量标准化、安全零事故,确保项目质量、工期和管理效率。 探索技术创新,打造装配式建筑。项目积极响应郑州市装配式建筑发展政策,在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仰韶文化博物馆工程上,从方案设计到施工,贯彻落实装配式建筑标准,打造装配式建筑,为项目建设提速增效提供助力。 城市更新点亮幸福生活 一边是古老厚重的遗址,一边是现代时尚的高楼,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城市增添了多元化的生活文化元素。 “2021年之前,那块地还是一片黄土,现在,看着即将建成投用的公园,心里美着呢。”在郑东新区龙源路办事处王马庄村村民周潇看来,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后,要比原来的老馆气派得多,周末带孩子有了这个近距离的好去处,对孩子教育成长很有意义。 城市更新项目带来了“人气”,也带来了“机会”。龙源路办事处安庄村党支部书记曹玉才告诉记者,从项目建设之初,村里就密切加强与项目的沟通协调,在人力物力上给予服务保障。例如在就业上,村里与办事处、项目三方建立了合作机制,采取自办、联办、定向、非定向等多种培训形式为居民培训就业技能,定向为项目培训所需技能人才,群众技能培训完成后即可到项目应聘就业,这不仅拓宽了群众就业途径、增加群众收入,也为项目节省了一定的招聘、用工成本。 作为河南省首家史前遗址博物馆,入春以来,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每天都会迎来大量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馆内,游客们通过一件件藏品、一册册资料、一幅幅图画,与时空对话,逐渐熟知了五千多年前的大河村——那个生活在“星空下的村落”。 可以预见,随着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成投用,大河村,这个扎根在郑州黄河边的文化名片,必将焕发出新的光彩,更加熠熠生辉。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