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我们的节日·清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清明时节 走近“生死摆渡人”
牢记初心使命 赓续英烈精神
惠民殡葬 为逝者办好 “身后事”
交警发出清明节 祭扫出行指南
清明假期将至 牢记这些安全提示
严查“两客一危一货”违法 护航清明假期出行安全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他们的工作每天都在面临“告别” 他们的使命是做好每一场“告别”
清明时节 走近“生死摆渡人”

本报记者 李娜 田莎 李宇航 陶然 徐宗福

死亡,或许是人们最不愿提及,但又不得不面对的话题。

尤其,当清明风起,当春雨淋漓,当我们必须面临“告别”的时候。然而,有一些人,他们的职业,便是横亘在生者与逝者之间的那一道屏障,他们用身躯,充当了生者与逝者之间的“生死摆渡人”。

他们或亲手将逝者梳妆成面色红润的样子,让逝者“走”得体面而庄严;他们或手持菊花,主持一场又一场告别仪式,而每一场告别辞,都是“量身定制”;他们或一趟又一趟,一天走几万步,把逝者的身躯从一个地方,稳稳当当地抬向另一个地方;他们或许一遍又一遍,开启机器开关,完成遗体火化的全过程……

平日里,他们似乎无人提及,因为这工作太过于“不愿提及”。

可是,清明将至,让我们将目光投向这些从事殡葬工作的劳动者,关注这些“生死摆渡人”,我们尽量用平实的语言,尽量用克制的情绪,讲述这些不平凡的工作者的故事——

一位“种星星的诗人”决定坚守

——访遗体搬运师周飞

50米、30米、10米……黑色的殡仪车缓缓开来,空气中弥漫着肃穆、悲伤、后悔、难过与不舍。晨光未露,早上6点,周飞就来到单位,开始了“摆渡人”的一天。

搬抬逝者、推送亡灵、鞠躬礼送、名录登记……伴随着逝者母亲一路的哀恸,周飞井然有序为一位22岁、因车祸丧生的逝者办理着各项程序。

今年34岁的周飞是个帅小伙,身材高大,文质彬彬。当年义无反顾奔赴武汉学习殡葬相关专业,又在广州做殡葬服务业多年,多年的走南闯北让周飞早已见惯生死,所以他脸上总带着超越年龄的沉稳。

“我为生者‘种下星星’,温暖逝者‘最后一程’。”第一次见人能如此“诗意”面对生死,语气中又满是对生命的敬畏。周飞说,选择这个行业完全是好奇心驱使,仅用2天时间,他便在网上了解了相关学校相关专业的一切,并选择好了学校,成为一名“灵魂摆渡人”。

由于是职业技术类学校,所以肯定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人才培养。周飞告诉记者,在学校,他们经常去一些合作单位进行实训,每次面对实训中的假人时,他心中总会很不是滋味。

“其实,选择这行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采访快结束时,周飞低头思忖片刻,抬起头缓缓说道,“2005年,高三那年,我父亲因病去世了。39岁啊,他还那么年轻,我当时非常好奇父亲即将面对的世界,高考在即,我依然查阅了许多关于殡葬的资料。我就在想,是不是我的这个选择,可以让我和父亲离得近一些,近到只隔了一扇门。”

说着说着,周飞低下头揉起了眼睛,如吟唱一曲虔诚梵音般呢喃道:“我想看看父亲向生而死的世界,我想用真心送那些与父亲一样的人体面地离开,我想为更多和我一样痛失至亲的人点燃黑暗之光。因此,我选择坚守。”

唯圣贤看世间,一切皆平等。如今,周飞已经在生与死之间坚守了13年“摆渡人”的角色。谈起自己的未来,周飞无比坚定:“维护逝者尊严,抚慰生者哀切,我无怨无悔。”

是啊,那些伴我们走完最后的旅途的人们呐,怎可不尊矣?

让逝者体面离开 让生者感到慰藉

——访遗体美容师张涛

“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他永恒的美丽。”这是电影《入殓师》中的对白,也是遗体美容师张涛工作中的真实写照。

在郑州市殡仪馆工作8年,张涛的生物钟已形成,每天5点多起床,走在清晨的大街中,与早高峰“擦肩而过”,6点半穿好工作服,到达岗位上,开始一天的工作。

一般来说,遗体美容的工作,张涛一个人就能完成。在他的工具箱里,记者看到有化妆套刷、遮盖霜、啫喱水、胭脂等。“男性遗体需要面部清洁和护理,女性遗体需要考虑更多的细节,尽力让逝者的脸颊恢复生前的气色。”张涛说道,化妆工作完成之后,他都会蹲下,再看看枕头的高与低,要让他们看起来平静得像睡着了一样。

人有旦夕祸福,并非所有逝者都是平静安稳地离去。高空坠落、火灾、车祸等非自然死亡的情况下,遗体处理起来要复杂一些。对仪态看起来痛苦的遗体进行放松处理,对肢体残缺的遗体进行修复,对高度腐烂的遗体进行清洗……张涛说,出于人道主义,也想帮助他们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让他们有尊严地离开。

“平均一天处理20具遗体,从业8年来,我送走了无数逝者,大多数是寿终正寝的老人,也有跟我是同龄的,更甚者还有几岁的孩子。”在亲历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损毁程度的逝者遗体后,张涛说,他的心理也逐渐从惧怕转向接受,逐渐理解了这份职业的责任,也对死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碍于对死亡的忌讳,外界对遗体美容师这个职业或多或少有着误解和歧视。”张涛说,自己不会试探别人的态度,别人能理解更好,不理解也不强求。从业以来,亲戚朋友结婚,他从来都是礼到人不到。尽管日常消毒做得很是到位,但与人碰面时,他也不会主动与人握手。

当记者问起,他是否把此当作一生的事业,他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张涛说道,让逝者体面离开 ,让生者感到慰藉。不论外界有怎样的声音,他都会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尽力做好服务工作。(文中张涛为化名)

让每一场告别都铭心动人

——访殡葬礼仪师张军萍

告别厅里,鲜花丛丛,逝者安详地躺在中央。四周沉寂,一切都是那么庄严肃穆。哀乐声起,家属泪如雨簌,悲伤布满了整个告别厅。一场生命的告别仪式开始了,一个要去往另一个世界的生命将在这里与他的亲人和朋友作最后的告别。

默哀,所有人在沉默中表达着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随后,逝者生平种种在讲述人的悲声中历历浮在大家眼前。家属含悲忍泪,向来宾表示感谢,所有人对逝者三鞠躬后,大家依次上前,围着逝者看最后一眼。

让每一个生命都体面而有尊严地离开,让每一场生命告别仪式都铭心动人,是郑州市殡仪馆礼仪师张军萍一直所追求的。今年45岁的她进入殡仪馆工作已经22年,起初她在业务大厅做业务员,大概在4年前,她转做了礼仪师。“礼仪师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工作,让逝者有尊严地离开,让生者得到抚慰,如果说最开始时我对这个工作是喜欢,那么现在可以说是热爱。”张军萍说话时,她的眼睛里充满了坚定的光亮,你可以感受到她对这个职业的真心热爱。

张军萍一天要主持5到6场告别仪式,除去休息日,她每年主持的告别仪式有1600场以上。在每一场告别仪式前,她首先要做的就是与逝者家属沟通,确定仪式方案,以及帮助家属摆放花圈、挽联等。“每一个逝者的情况不一样,每一个家属的要求也不一样,有子女送别老人的,有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每一场仪式,我们的心情也不一样,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每一场仪式都体体面面地办好。”

告别仪式上,很多家属会让张军萍代为致辞。每场仪式前,一般只有10分钟的准备时间,张军萍就要在这短短10分钟内快速了解逝者的生平以及家属想要表达的内容,心中默默组织语言,然后在仪式上精准深情地表达出家属想说但又说不出的话。曾经有一位家属,逝者是他母亲,逝世前瘫痪在床7年,但是他想在告别仪式上感谢他的父亲,因为这7年是他父亲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母亲。仪式上,张军萍动情说道:“老人于7年前患病瘫痪,这固然是不幸,但是她又是幸福的,因为她有爱她的丈夫和孩子们……”张军萍一边说,台下的家属一边泪如雨下。仪式结束后,家属满含泪水地紧握着张军萍的手,不停地鞠躬感谢。

“生命是可贵的,我们每天都经历许多生命的消失,而每一个生命都值得一场体面的仪式与这个世界有尊严地告别。”张军萍说,这是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也是给予生者前行的力量。

在生命的最后一站“摆渡”

——访火化师王立创

搬抬遗体、核实身份,在家属对逝者作最后的告别后,王立创鞠躬礼送遗体至火化炉,然后点火,实时观察遗体火化情况,并对风力、火力、炉压进行调控。大约一小时后,遗体化为一堆灰烬。一个生命,从灵魂到躯壳,至此从这个世界完全消失,唯留下生者对他的追思与回忆。

这是生命的最后一站,而王立创就是这生命最后一站的“摆渡人”。作为郑州市殡仪馆的一名火化师,守护好逝者最后一程,让逝者体面干净地离开,是他每天要做的工作。11年前,王立创进入殡仪馆工作,最初他主要是负责火化炉的维修工作,两年后正式成为一名火化师。11年间,他没有离开过火化炉。“刚来的时候,我也害怕,师父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敢随意在这里面走动一步。”王立创说,渐渐地,他的害怕变成了敬畏,他越来越懂得这个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所在,那就是给予逝者最后的尊严,将每一个灵魂安然摆渡至彼岸。

“每一个遗体的高矮胖瘦不一样,所需要的风油配比也不一样,火化师的工作容不得一丝疏忽,因为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我们的工作直接决定了逝者能否体面干净地离开这个世界。”王立创说,人的躯体虽然最终都化作一堆灰烬,然后归为泥土,但那依然是圣洁的,是永远值得被尊重的。火化完成后,家属捡拾起逝者的骨灰,泣不成声中,他们向火化师表达最深的谢意。每当这个时候,一种感动就会涌上王立创的心头,他给予逝者最大的尊重,而逝者家属也给予了他最深的尊重。

“很多人都会对火化师避而远之,我们知道,这不是歧视,而是忌讳。我们理解这些忌讳,所以我们一般都不说自己的职业,亲朋好友结婚或小孩满月生日时,我们也都是礼到人不到,但这并不是表示我们自己看低这份职业,我们只是不想让别人心理上难受。”王立创说,当年他结婚前相亲,很多人都因为他的职业而拒绝了他。但他现在的妻子和岳父、岳母却说,只要人好,什么职业不重要,更何况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

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家对火化师这个职业虽然不再那么排斥,但还是经常会有异样的眼光。王立创希望有一天大家都能以平常眼光看待这个职业,理解、认可、接受,而不是高于其他职业的尊重。人生大事,唯生与死,迎接生命是崇高的,但送别生命同样伟大。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