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春·美郑州” 点亮城市色彩
“国潮”风起 新消费涌动
全省恶性肿瘤新发 病例约28.8万例
我市重点实验室管理 指引(试行)征求意见
“赏花热”带火商圈消费
全市肺癌早期 筛查项目启动
灵活就业人员暂时断缴养老保险影响几何?
地铁二七广场站 F出入口今日开启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国潮”风起 新消费涌动
越来越多人选择穿“国潮”服装出游

本报记者 李娜 陶然 文/图

芳菲四月,郑州的富田新天地迎来一群“来自历史的你”。身着交领襦裙、齐胸襦裙、对襟襦裙、袄裙的“小哥哥、小姐姐”,用一场“汉服游园会”过了一把瘾。众人与汉服的相遇,恰如一场浪漫的邂逅,让人初见惊艳,再见倾心。

放眼全市,越来越多人选择“国潮”服装出街,公交、地铁和商圈,处处可见轻纱飞扬的优雅少女和长袍翩翩的古典少年,他们将中国古典元素穿上身,大大方方地走在街头,成为一道令人移不开眼的风景。

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

近年来,以汉服为代表的,带有中国元素、传统特色的国货“潮品”越来越得到市场认可。这股“国潮风”究竟缘起何处?人们为何热衷于“国潮”风格?郑州作为闻名全国的“纺织城”,戴有“中国女裤看郑州”的桂冠,如何借“国潮热浪”之力引发更大的“热潮”?

“国潮风”吹进寻常生活

春意正浓,万物可期。郑州绿博园、黄河梅园、西流湖公园等景区繁花似锦,风吹仙袂飘飘举,当华服与花海相遇,一梦入大唐,一眼望千年。

西流湖公园,“千金梅岭”落英缤纷,漫步花海,市民吴女士带着58岁的母亲前来赏花。“我女儿喜欢穿汉服,我以前不懂,总觉得她穿得像唱戏的。后来孩子就一直跟我讲汉服文化的魅力,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传承发扬,慢慢地我也接受并爱上了汉服。”这天,吴女士的母亲也身着一身浅粉色汉服,在女儿的指导下,在小桥流水边、在梅林花海留下许多美好回忆。

马面裙、百迭裙、齐胸襦裙……不仅在游园处,在诸多景点打卡、婚礼仪式、逛街购物、朋友聚会甚至广场舞等场景下,以汉服为代表的“国潮热”都在快速升温。

“国潮热”不仅激活着文化资源,也引爆了消费市场,拓宽着产业市场。

齐女士在郑州万达坊经营着一家面积230平方米的“新中式”品牌店铺,主营宋锦、香云纱等。刚刚过去的3月份,她的月销售额接近100万元。“这段时间,光马面裙就卖了几千件。”眼下,齐女士已经联系工厂制作春夏款马面裙,以更淡雅的粉色、白色为主。齐女士表示,自己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与搭上了“新中式”服装发展的“快车”不无关系。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汉服爱好者从2014年的32万人增至2022年的850.7万人,增长了25倍,年均增速达到51.7%。

故衣“上新”更“上心”

“国潮热”作为传统文化复兴的一个缩影,也为城市打造文旅新场景、新体验、新业态提供了更多可能。

郑州向西,洛阳牡丹花开正好,游客身着汉服在牡丹花下留下靓影,成为一种风潮。据统计,洛阳市共有400余家汉服体验店,涵盖唐风、宋制、明制等风格汉服;形成了涵盖汉服设计、制造、租售、妆造、跟拍等服务的产业链;衍生了全链条的“服装+造型+拍摄+修图”服务,让整个城市都成了汉服的“秀场”。

从郑州“汉服热”到“赏花经济”的出圈,从洛阳“汉服经济”到产业链的延伸,背后有着相同的热点引爆逻辑思维。艾媒咨询近期发布的《2024—2025年中国汉服产业现状及消费行为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汉服市场规模呈现持续上升扩大趋势,2027年有望达到241.8亿元。

数据显示,2023年国货潮品消费中,“95后”和“00后”成为消费主力,“00后”消费占比近六成。

郑州市服装协会秘书长贺荣在解读“国潮热”的原因时说:“首先,‘文旅+文创+文娱’,目前各地不仅推出国潮配饰,还研发汉服盲盒、手办等文创产品,打造‘沉浸式’汉服体验。其次,将国潮元素融入其他产业链节点,比如,打造出‘汉服+演艺’‘汉服+研学’‘汉服+节会’等多维度、持续地丰富着游客的国潮体验。此外,还有平台和渠道方面的高效引流,与抖音、微博、快手、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合作,精准推送汉服体验产品。最后还有消费者层面,加强体验感,抓住‘Z世代’主流消费群体追求个性、愿意为兴趣买单、为体验付费的心理需求,引爆了消费热情。”

“新中式”:郑州服装产业新发力点

郑州,曾因纺织产业而兴,进而带动以女裤为代表的服装产业异军突起。纺织服装业,不仅一直是郑州市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郑州工业经济格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做汉服,洛阳、西安已经很成熟了,郑州可以以‘新中式’为发力点撬动整个服装产业,它包含的范围比汉服广。”针对未来国潮服装产业发展,贺荣提出中肯建议。

她建议,政府加大对相关服饰的流量投入和补贴投入,引导更多消费者走近老字号与“国潮”新品牌。比如持续举办大型汉服周、原创设计师大赛等活动、提供更多资金支持产业发展,将元素、设计、文化等元素与服装产业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郑州产业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也能挖掘更多设计人才。

“其次,郑州可打造‘传统文化+时尚产业’链。郑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本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特色历史文化,南来北往交通运输为做大服饰产业提供增量。20世纪50年代,作为国家六大老纺织基地之一,郑州形成较为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为服装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厚重的文化底蕴。”贺荣认为,应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尤其应加强对纺织非遗的保护、开发。有关部门应支持发挥非遗传承人作用,通过文旅结合等多种形式,让更多人感受纺织非遗魅力,在旧址之上再生新业态,或许是留存旧时光、成就城市厚重的文化气质的最佳手段。

新密市曲梁镇的曲梁服装工业城素有“郑州裤都”和“中国裤业之乡”之称,经过10多年的发展,园区内的服装企业已从女裤转型全系列女装。鉴于此,郑州可以建设样布中心、辅料样品中心、设计研发中心、人才培训中心、智能装备推广应用中心和信息发布展示中心等产业链。

创新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强力引擎。贺荣建议,可以从设计、裁剪、刺绣、印花到成衣的全产业链条出发,在郑州建立汉服创业和品牌孵化的共创基地。加快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着力提高汉服品牌影响力、创意设计能力和营销水平,逐步形成具有较强创新力、较高附加值、更加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服装家居产业体系。还可以与南方一些具有先进面料纺织、纺纱、印染、织布生产技术的省份相结合进行产业互补,实现双赢。

“‘国潮’的创新发展离不开服装设计师等专业人才,应在专业课程上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帮助相关专业学生提升审美能力。还要强化该产业专职技术人才的培养。”贺荣说。

同时,贺荣也提出,无论是汉服还是“新中式”,国潮服装未来依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能盲目跟风,只有对传统文化有广泛了解,理解传统服饰与中式美学,用心做设计,讲好品牌故事,将服装与文化相连接,打造独特且有竞争力的“新中式”服装品牌,才能做出有质感的国潮服饰。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