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郑风 上一版3
儿时的饭场
宋玉的反击
溪山清远图(国画) 潘大江
菜园薄地乐耕耘
绚丽新疆
《中国现代历史意识的产生》 再探中国史学的近代革新
一位铁路画家的不懈追求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儿时的饭场

♣ 刘传俊

每天早晨六时左右,郑州大学老校区的操场,像一部偌大的智能手机,将喜爱晨练的人们按时吸纳了进来。漫步,疾走,小跑,三三两两,自由组合,说说笑笑,相互传递着逸闻趣事。

那天日上三竿,长我几岁的一位晨练者说:“撤吧!”汗水已溻透上衣后背的几个同行,于操场东侧几棵有二三十年树龄的核桃树下,刺眼的阳光透过枝叶洒在身上。此时,他突发感慨:这里要是做个“饭场”多好!

饭场对于我并不陌生,因我生长于农村,洞悉它如同洞悉身上的器官。它是村里人集聚在一起吃饭的场地,似乎不可或缺。看来那位老兄也有“饭场情结”割舍不断。我真正融入饭场,大概十岁刚出头。虽然长大后移居遥远的城市度日,时光在身边马不停蹄地忙碌里流逝,自离开故乡后从未与“饭场”谋面,以致现在消失殆尽,可当今又提起这个意象时,仿佛又回到往昔。

那时社员们每天三出工:早上、上午、下午。早上一起床,就扛上锄头、犁耙、铁锨之类农具,伴着生产队挂在楝树枝上那块犁面的余音走向横无际涯的田野。有到北地锄黄豆苗地里的杂草的,有到南地往玉米根部追施化肥的,有到西洼地里理顺长势旺盛乱爬到红薯垄上和地沟里的红薯秧的……收工回来,留在家里的主妇已做好了饭菜。出工的男劳力会端一大碗,并在右手窝处塞一个窝窝头来到饭场上,边吃边聊古今中外,侃天南海北。

饭场是提前自行谋划好的,到那里围坐的,大都是相邻居住的一个生产队的村民,这样便于交流沟通,泰然自若,没有丝毫牵强附会痕迹。饭场上没有桌、凳,连砖块、石块也没有。吃饭时,要么脱了右脚上的鞋子往屁股下一垫,要么圪蹴着。吃饭的样子大体相同,都是将冒热气的粗瓷大碗往眼前的地上一搁,也将少半碗在锅底里烧过剥了皮浇了蒜泥的茄子,或在石窠臼里捣碎烧过的红辣椒盘子也放在地上。所谓的饭食大都是红薯面窝头、红薯面掺玉米面糊涂。

在大人、小孩的忘情注视下,口才出众者开始发言,这个刚停下话语,那个紧接着娓娓道来,饭场生机一片,从不寂寞。一次,我听得入迷,竟忽略了拿在手里将要往嘴里送的窝头,连剩余的半碗稀饭也凉透了。社员们的话题大多是张家媳妇如何孝敬公婆,王家闺女担回来一挑子蔬菜,冬瓜跟水桶般粗细,谁家一只花花绿绿的老公鸡拿到集市上卖了三块五角钱,谁家饲养的母猪下个月要下崽了。家中挂了有线广播的,还将听到的国际、国内政治和经济形势,最近两天的天气预报等情况,一股脑儿地带到饭场上分享。有到城里赶集回村的,眉飞色舞地述说在街头遇到的新鲜事儿,活灵活现,引得他人也想去见闻整个过程。

我常往来的那个饭场,是只隔一条土大路和两户人家的一方空地。周围种植着洋槐树、榆树、椿树,枝条四散开来,遮阳蔽日,是中午避暑纳凉吃饭谈天的好去处。正午天气炎热,这时的饭场别有一番情趣。社员们从不同方位端着几乎是清一色的丢了红薯叶的手擀面条汇聚而来,边吸溜吸溜带着响声吃着,边高一声低一语带着响声聊着。几只歪斜着彤红鸡冠、被村人乐道的秃尾巴芦花鸡,脖子一伸一伸在饭场里觅食。有只芦花鸡趁一老者正在“演讲”而毫无设防,啄一口他搁在地上饭碗里的食物溜之大吉,众人为之大笑。老李家的大黄狗卧在主人身旁,伸出舌头将燥热分泌出来。丁小四的小花狗闭目打着瞌睡,佯装做梦,安然自若。人蓄自然相处,和谐共生,乡村独具一景,饭场一大特色。

我尤其向往晚上的饭场境况。劳作了一整天的父老乡亲,终于可以放下各等农具恢复体力,在饭场上原汁原味回放白天的挥汗动作。星斗闪烁,一阵阵混合着牛粪味的晚风刮了过来,晚饭接近尾声。还没有来得及回家送空碗的那段宁静时间,饭场上有个头发稀疏、绰号叫“六炮”的中年人,心中有货,总爱讲一些诸如“杨家将”“武松打虎”“封神榜”等片段。他有时故弄玄虚,说到节骨眼上就不往下说了,要到第二天晚饭场上再作分解,以吊胃口,让我们生发出第二天晚上必去饭场的欲望。有时饭场该散了,有恶作剧的会讲一些妖魔鬼怪“故事”,本不愿听下去,但好奇心驱使不得不坚持到最后。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吓得心里咚咚直跳,毛骨悚然,末了不敢独自回家,得有大人送回。长大后才知那时所讲的,好多都像明清小说家蒲松龄笔下的杰作。

这几年,我每年都会回老家一次,所见所闻皆是新农村建设步伐铿锵雄壮。家家户户现代化家具应有尽有,巨细无遗。那个我再也熟悉不过的饭场上,意想不到矗立起了一座别墅式建筑,饭场显然荡然无存了。一日,我旧情复燃,绕着那一建筑徘徊。碰见一个和当年的我年龄不差上下的少年,问两鬓染霜的我从何而来,又在寻找什么。我说是在寻找那个饭场,那个乡村文化氛围浓郁、“新闻来源”广泛的集散地,以及当时席地而坐的众乡人的言谈举止。他们奢望不多,勤恳耕耘,求得温饱,平安度日,邻里和睦,礼尚往来的处世哲学,多么难能可贵!那位少年听得一脸懵懂,我却一脸亢奋。好像又回到那年岁的生活中去了。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