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高效率高标准高质量推进 集中整治各项重点工作
当护士节“邂逅”母亲节, 五月便拥有了双份温柔
市委办公厅理论学习 中心组举行集体学习
郑州购房者迎 夏日“好时光”
郑州纪念“5·12”国际护士节活动举行
发现地质灾害隐患 请您第一时间告知
如何让消费投诉“源头减量”? 这个社区有办法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当护士节“邂逅”母亲节, 五月便拥有了双份温柔

本报记者 王红

从孕育到出生,有位“天使”张开翅膀呵护你成长,她的名字叫母亲;当你遭遇病痛,有位“天使”竭尽全力守护你找回健康,她的名字叫护士……

今年“5·12”国际护士节恰好“遇上”母亲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记录这样一个群体,她们是母亲,她们也是护士,两种身份,同为“天使”,因为她们有着一个共同的责任:守护生命。

34年坚守 这身白衣和她浑然一体

1990年的她,刚刚走出校门,护士服挡不住跳跃的青春;2024年的她,眼角细纹写着岁月的痕迹,鬓边白发丝丝缕缕,而这身白衣,早已和她浑然一体。

34年的护理生涯,她历经手术室、心内科、肿瘤内科、血液内科、中医科等7个科室,岗位变换,她却始终坚守,从青丝到白发。

34年岁月如歌。她是连续多年的“郑州市百名名护”、“郑州市青年岗位能手”、优秀先进个人……她是郑州人民医院中医科护士长陈慧。

初进医院,陈慧被安排进了手术室。一日,一例严重大出血的心脏破裂伤患者紧急入院、生命垂危,手术室全体医护全员上阵,全力以赴,从死神手中“抢回”了生命。当时的陈慧还是“职场新人”,只能帮助前辈做些辅助工作,但那惊心动魄的一幕深深打动了她,让她真切体会到职业的重量。

不久后,陈慧从手术室转到心内科。初到病房,跟所有新人一样,陈慧难免遭遇病人抱怨,“我不要你扎针,换个有经验的护士来……”每每听到这种话,陈慧从不气馁,反而更加沉下心来,苦练基本功。

每天,一完成本职工作,她就跟着前辈到病房,观察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揣摩老师的技术要点,学习和患者交流沟通。

渐渐地,随着专业技能不断精进,“陈一针”的外号开始在病房里流传。

“小陈扎针一点也不疼!”“我血管不好找,让小陈来给我扎,我只认她。”“小陈扎针快、准、稳!”……就这样,她变身为人人称赞的“陈一针”。曾有同事专门计时,陈慧给28个患者扎完针仅用40分钟,平均1个患者只用1分多钟。

面对大家的夸赞与认可,陈慧只是说:“我还得努力。”

2007年,随着岗位变化,陈慧进入肿瘤内科工作。一次治疗中,患者冯老师对陈慧说:“小陈,你给我置管呗!”当得知陈慧还没有掌握这项技术,冯老师却说:“你是‘陈一针’,我相信,没有你不会的!”

患者简单一句话,是信任,是鼓励,更是期盼。此后,陈慧立即开始PICC置管技术的学习之路。

PICC的全称是经外周静脉穿刺后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需要在无菌环境下以及超声引导下进行操作。PICC置管主要是用于临床急诊抢救、治疗、长期输液和肿瘤化疗等,因其创伤小,带管时间长、并发症少等优势,对于患者来说,这条“生命通道”安全便捷又相对痛苦小。

在当时,除了省级医院,PICC置管在市级医院几乎是空白。经多方打听,陈慧得知北京专家要去省人民医院教置管,立即申请去学习。就这样,现场观摩、认真观察、详细记录,回家再一遍遍跟着视频练,通过几个月努力,陈慧为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填补了医院PICC技术的空白,随后也带出了一批“徒弟”,让更多患者受益。

相比之下,血液内科是个“慢”科室,除了正常治疗外,陈慧通常还要充当病人“心理师”,用细水长流的关怀陪伴病人。

2014年夏天,一个小姑娘因急性白血病入院,可孩子入院后不吃不喝不说话,只是哭泣。经了解,孩子的父母均无力看顾她,小姑娘常年寄宿在外,生病后心态崩溃,决定放弃。陈慧闻讯来到病床边,一把将孩子紧紧抱在怀里说:“好孩子,咱好好治,一切都会变好的。今后,我就是你的陈妈妈!”

此后,陈慧就像妈妈一样悉心照料,小姑娘治疗时,她寸步不离、守在一旁;孩子虚弱时,她一口一口把饭喂到嘴里……她温暖的守护终于让孩子重拾信心,逐渐恢复健康。直到现在,长大了的姑娘还会抽空回来探望她的陈妈妈。

提到妈妈,陈慧的女儿很骄傲,“人生能有多少个10年?我的妈妈护龄34年!这份执着,独一无二,她是我的好妈妈。”

病人和孩子都是我的牵挂

她,是妻子,是女儿,也是妈妈。可当她穿上工作服,内心就只剩下一个身份——护士。她是孔亚,一个10年来坚守在护理岗位上的优秀高级实践护士。

在郑州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四病区,每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进病房,孔亚便开始了她忙碌而充实的一天。她穿梭在病房之间,用专业和细心为患者送去一份安心。

心血管内科是河南省重点学科,医院的龙头科室,收治的多是急危重症和心脏手术病人,时刻都要面临考验和挑战,这副担子并不轻松。

每天一早,护士台前电话一个接着一个,病人呼叫铃声此起彼伏,孔亚一上班就忙个不停。

“我到哪里去交单子?”“我想借个轮椅。”“今天病房还有位置吗?”“老人禁食禁水久了,术前能不能只喝一口水?”“我下午核磁检查去哪个楼做?”“我头晕,心脏不舒服。”……病人和家属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和事情让孔亚和伙伴们应接不暇,但无论多忙多累,她都一直保持着温柔的语气,耐心地处理。

实际上,作为高级实践护士,她要处理的工作远不止这些。每天一上班,孔亚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逐一确认病区每个病人的情况,尽可能细致了解掌握病人的状态和家属反馈,从不放过每一个可能存在风险的细节。

3月的一天,孔亚在病房进行日常巡视时,管床护士反馈说36床的老人血压今天很难测量,早上测时用电子血压计测不出来,只能换成传统听筒式血压计反复测。

一听到这个,职业敏感性让孔亚提高了警惕,她立即奔到老人床前。“最近睡眠怎么样?”陪护亲属告诉她,老人最近嗜睡,白天也常常昏睡。

听到这里,孔亚立刻为老人搭脉,发现病人脉搏异常缓慢。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孔亚当即建议医生为病人加上心电监护。监护确认,老人心跳每分钟只有20余次,远低于正常数值,是窦性心律搏停,随时都有心脏停跳的危险。

针对患者实际,治疗用药马上跟上,病人心跳回升、血压趋稳,一场危及生命的风波消散,老人转危为安。

“病人是盯出来的,小变化酿成大变化,那时候就会措手不及,我们盯紧病人了,就能防止大的病情突变。”这是孔亚多年的护理经验。她说,相比普通病房的护士,心血管内科护士需要具备更强的抢救、护理专业知识和经验,需要经过各学科系统、综合地培训,掌握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对病情作出综合判断,在最短时间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工作得越久,孔亚越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她说:“做好护理工作,耐心、爱心和恒心缺一不可,我想做一名‘有温度’的护理人,就要把病人的需要放在第一位。”

静脉穿刺,是日常护理工作的基本功。可这看似简单的“扎一针”,要让每个患者都满意,背后的功夫颇深。老人、孩子、胖子、瘦子,患者不同,静脉穿刺下针的部位、角度、深度、速度都不同。为了提高专业技术,孔亚挤出一切时间持续学习医疗护理知识,晚上下班孩子缠妈妈,她就等孩子睡了再“啃”专业书,或者凌晨5点提前起床学一会儿,就这样,她在医院分层级静脉穿刺竞赛中获得二级穿刺手第一名的好成绩。

从业10年来,家人的支持是孔亚最大的欣慰。丈夫理解妻子的不易,尽量包揽家务,也承担起两个孩子的生活日常。今年护士节前,5岁的大宝和3岁的妹妹送她一张画,孩子说:“妈妈,你常常不在家,这张画很像你,想你的时候,我和妹妹就看看她!”

孔亚的眼泪一下子就流下来了,“在家里我是一个妈妈,在医院里我是一名护士,两种身份都不易,但这身白色衣服穿上身,就意味着一份责任,病人和孩子都是我的牵挂……”

在SICU为生命守护

SICU(外科重症监护室),这是一个距离死亡最近的地方,同时也是距离希望最近的地方。在这里,每一位医护工作者都是“战士”,随时准备“冲锋”,与时间赛跑,为生命护航。

5月8日15时许,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SICU(外科重症监护室)内一切如常,心电监护仪、呼吸机、输液泵……各种急救仪器环绕,耳畔是“嘀嘀、嘟嘟”的监护提示音,护师宋曦丹正在忙碌,测血糖、量血压、测体温、配药、打针、输血、吸痰、确认仪器运行、检查管路是否通畅……

在SICU,时间仿佛被拉伸,每一秒都承载着生命的重量。

一阵急促的铃声响起,电话那端传来消息,急诊科一位高空坠落患者即将转入SICU。“明白!”挂断电话,宋曦丹没有片刻犹疑,冷静又迅速地开始行动:检查确认监护仪、呼吸机、微量泵、负压吸引装置;备齐肾上腺素等急救药品。

很快,病人在医生陪护下抵达,宋曦丹熟练地为病人连上各项仪器,确保生命的气息得以延续。根据医嘱,她沉着冷静、娴熟操作,建立多静脉通路、配置药品输入、安置导尿管……

对于危重症患者,病情变化就在一瞬间。在SICU,随时都会上演惊心动魄。而这些瞬间,便是宋曦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日常。

重症监护室实行24小时无陪护制度,病人的治疗和生活护理都全靠医护人员。每一天,为患者翻身、拍背、吸痰、喂饭、喂水、洗脸、洗脚、口腔护理、擦身,这些工作琐碎、辛苦又需要不断重复,更需要护理人员付出百分百的耐心和细致。面对这一切,宋曦丹从无抱怨,默默守护。

在SICU,病人因为病痛折磨,长时间见不到亲人,清醒状态时就格外渴求心理抚慰。与病人朝夕相伴,宋曦丹总会站在患者的角度想他们所想,尽力为病人提供“心理治疗”。

去年冬季,一位50多岁的患者因车祸入院,经治疗后虽然身体状态逐步恢复,但因神志不清无法提供家人信息,患者情绪低落,抑郁沮丧。宋曦丹发现后,一有空就找他聊天,缓解病人焦虑;每次吃饭时,她还会多买一份儿,专门送给病人,让他也能感受到被人惦念的喜悦。慢慢地,患者逐渐康复,她又多方努力,终于联系到了病人家属,使得患者病愈顺利回归家庭。

2023年新年前夕,一位耄耋老人因肺炎住院,因为很少能见到亲人探望,老人家因孤独而伤心。为了安抚老人,宋曦丹一有时间就陪她聊天,为她按摩。“你就把我当闺女吧!过年,想吃啥你尽管说,我给你做!”得知老人爱吃饺子,她就专门在家包好了送到老人病床前。老人出院时,一直拉着她的手依依不舍:“姑娘,你就是俺的亲闺女,有时间你到家里去,我也给你包饺子!”

重症监护室工作繁忙,加班是家常便饭,宋曦丹的生活被工作占据了太多。对家人,她心怀愧疚,在两个孩子的眼中,妈妈总是那个忙碌的背影;在家人的期盼中,工作中她那打不通的电话是无奈。

“我是一个普通人,有父母需要孝敬,有孩子需要陪伴,也渴望享受亲情的温暖。可在SICU,患者的生命只有一次,我只能尽全力守护。”宋曦丹坦言:“每当我回到家中,看到一双儿女的笑脸,更觉得生命可贵!我相信,守护生命,就是守护幸福!”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