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好一个“绿”意从容
我市“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六个一”系列活动启动
市政协专题调研 科创金融工作
郑州数字城市建设开启“倍速模式”
行走天地之中 探索华夏之源
培育新质生产力 建设现代新国企
信访工作法治化 主题宣传活动举行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行走天地之中 探索华夏之源

(上接一版)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董霄雷介绍,学界目前对夏朝的历史时期论证存在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二里头发掘的一至四期囊括了整个夏文化,另一种则认为二里头是夏文化的晚期阶段,早期的历史应当在二里头之前寻找。

在从遗址返回驻地的路上,随行记者纷纷围在董霄雷身旁,向他请教关于仰韶、龙山、二里头时期的文物特征与年代测算方法。从旧石器时代讲到新石器时代,董老师和采访团在下山回程的路上打成一片,新砦遗址也多了几分平日少有的热闹。

如今,经过40年的艰苦探索,新砦遗址在文化谱系、聚落形态、古环境的复原、人类食谱分析、出土铜器分析等方面均取得丰硕成果,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赵春青说:“从古国形成一个真正的国家,需要一个过程,新砦遗址的成果主要集中在早期夏文化、夏都城的探索。郑州如今已经被称为‘商都’,新砦遗址的发掘将对于郑州的夏都溯源有着重大意义。”

筑殿养蚕 探秘“河洛古国”

“在郑州的周边有那么多仰韶中晚期的遗址,他们的存在都是为了‘拱卫双槐树’。”在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双槐树遗址领队汪旭的讲解下,一幅“众星拱月”般的黄河流域遗址分布图,显露出了它的历史真容。

位于郑州巩义市伊洛河与黄河交汇处南岸的双槐树遗址,从2013年开始就被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联合调查勘探,如今已经取得了一系列考古研究的突破。无论是养蚕缝衣、建城筑殿,还是具有阶级属性的丧葬祭祀,都体现了当时中原地区部落文明的高度发展。

在介绍“蚕形牙雕”时,汪旭说:“由野猪獠牙雕刻而成的家蚕形象,意味着养蚕织丝的历史已经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正在吐丝的牙雕蚕,和双槐树遗址浮选出大量的农作物连同青台、汪沟发现的农业和丝绸实物遗存,实证了5300多年前的中原地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农桑文明。

行走在“一门三道”遗址旁,汪旭细致地介绍了如何通过土壤颜色分辨墙体、柱桩与地层的年代关系。采访团随行记者纷纷感叹古人建城筑殿的勤劳与智慧,并拿出设备仔细记录裸露在遗址上的点滴细节。此外,遗址发现的三重环壕、大型夯土基址、墓葬排状分布等也表明了当时的人们已经具有极强的规划意识和社会组织动员能力。

随着多年的发掘研究,双槐树遗址已经成为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发现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规模最大的核心聚落,其社会发展模式和承载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古国时代的王都气象,又因其位于河洛中心区域,被专家命名为“河洛古国”。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