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墨 白 冯新伟居住在河南鲁山的沙河岸边,因沙河是颍河的支流,我从《宿鸟》中感受到了一种熟悉的气息。当读到冯蝶在后记中记述他父亲在夜间穿过田野前往县城网吧的情景时,我的眼睛湿润了;当读到居住在乡村的冯新伟订阅《世界文学》《外国文学》《世界电影》这些文学期刊时,唤醒了当年我在颍河岸边乡村小学任教的记忆。冯新伟的诗歌创作,是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乡村社会向城市漂移为背景的,我从他的诗歌中找到了与我小说人物共通的精神源头。冯新伟诗歌里所表达的人生与社会主题具有强烈的时代印记,因此,他的诗歌创作就具有了典型性与普遍性意义。 冯新伟的诗歌创作与《阵地》《外省》有着密切的关联。《阵地》和《外省》是中国新时期诗歌运动中重要的民刊,也是“平顶山诗群”诞生的摇篮。“平顶山诗群”的创作以切入生命本体为己任,有着各自的叙事风格,具有鲜明的诗歌方向。在《宿鸟》的阅读过程中,因了现实生活的逼迫,我的内心时常会被刺痛。这种刺痛感,就是冯新伟诗歌所具有的力量。我从冯新伟诗集《宿鸟》中读到了我自己,读到了人生的迷茫与孤独、病痛与挣扎。因为文学,我们在迷茫中看到了人生前途中出现的一些光亮。所有这些,构成了我们曾经的过往。 在《宿鸟》里,诗歌也是作者的情感载体,比如贯穿其中的母亲形象,就是他对人生命运的隐喻。这部诗集的开篇就是《替母亲断想》,到后面的《一幅旧床单》、组诗《拒绝为母亲写的挽歌》《母亲二周年祭》,再到《晚年的母亲》《在输液中心想起已故的母亲》等,诗人对生与死的思考,具有终极意义的主题。冯新伟出生于1963年,我们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到“平顶山诗群”共有的特质。这个诗群中的海因出生于1961年,森子和罗羽1962年生,蓝蓝出生于1967年,高春林出生于1968年,简单出生于1972年,张永伟出生于1973年,他们年龄相差10岁左右,是一个没有断代的较为完整的诗歌群体。这个群体的成员多来自底层社会,又多受过高等教育,像海因,有过在大学任教的经历。在观念上,他们主动接受西方现代主义中各种思潮,熟谙西方各个诗歌流派,在创作上,他们抛弃了传统的现实主义的诗歌观念,同时又注意挖掘传统的文学遗产。 2010年间出版的《阵地诗丛》,包括邓万鹏的《时光插图》、冯新伟的《混凝土或雪》、高春林的《夜的狐步舞》、海因的《在身体里流浪》、简单的《小麻雀之歌》、蓝蓝《从这里,到这里》、罗羽的《音乐手册》、森子的《平顶山》、田桑的《藏身于木箱的火》、张永伟的《在树枝上睡觉》等10种,是《阵地》1991年创刊以来对“平顶山诗群”的一次梳理与呈现。从《阵地》《外省》到《阵地诗丛》,隐喻了中国新时期诗歌运动的演化历程,为新时期的新诗研究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文本。《宿鸟》共收入冯新伟创作于1985年至2015年间的近500首诗歌,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诗人的创作水准。《宿鸟》的出版对于“平顶山诗群”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事件。 平顶山的新诗源头是诗人徐玉诺先生,上述“平顶山诗群”中的海因、冯新伟、张永伟也是鲁山人,被诗坛称为“鲁山三杰”。1894年11月,徐玉诺先生出生于鲁山县,在20世纪20年代有新诗收入“文学研究会丛书”中的同人诗集《雪朝》,随后出版的《将来之花园》是继胡适《尝试集》、郭沫若《女神》之后中国新诗史上的第八本个人诗集。2008年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秦方奇先生编校的上下两卷的《徐玉诺诗文辑存》,是徐玉诺研究的重要收获。对“平顶山诗群”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多成果,但对这个群体的研究,应该像研究徐玉诺先生一样,要从个体开始。 有的评论文章说,冯新伟的诗歌创作深受西方思潮的影响,但这个西方太笼统。他到底接受了哪些西方诗歌流派的文学观与叙事理念?是象征主义还是意象派,是客体派或是垮掉派?或者受了哪个哲学家或者哲学流派的启示?是叔本华或者尼采的唯意志论,还是胡塞尔的现象学,或者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对冯新伟诗歌研究的方法也同样适合于“平顶山诗群”,所有的定义都要有根据和比较,比如冯新伟写于2012年12月1日的《老豆腐汤馆》。在这首诗里,冯新伟传递出了强烈的生命信息,他的身世与人生处境、他艰辛的劳作、他的苦闷与追求,等等。这首诗的叙事是以存在的瞬间为切入点,以意识的流动为叙事结构,因了意识流,使得这首诗中那么多碎片化的事件而浑然一体。《老豆腐汤馆》可视为冯新伟深受存在主义与意识流影响自传体倾向的代表作。 据冯蝶在《宿鸟》中的后记透露,冯新伟平时有记日记的习惯。那么,现存的冯新伟日记有没有面向世界的可能?如果诗人同意,相关的研究者可以着手《冯新伟日记》的编辑与出版工作,这对冯新伟诗歌创作的研究,对“平顶山诗群”的研究,都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