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商都评论 上一版3
就业新变化折射发展新机遇
在博物馆中感悟更多文化滋养
十二条“严禁”出台 教育减负就是要动真格
年轻人“整顿”相亲角,带来新风尚
推进“医检互认”卡壳在哪儿
取消预售,让购物回归简单
数字时代期盼更多暖心之举
干工作绝不能“点到为止”
联系人工客服不应成“闯关游戏”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推进“医检互认”卡壳在哪儿

对181项医学检验结果、300项医学影像检查结果实行互认……日前,北京市卫健委、市医保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实施方案,推进“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能认尽认”。

看病先做各种检查,换个医院还要重检,是不少人就医的痛点。近些年,针对“医检互认”、打通跨院就医梗阻的普遍吁求,相关部门出台了不少规定,各个地方也在积极探索、创新机制,目前全国已有200多个地级市开展了“医检互认”。眼下,北京再次出台“医检互认”的实施方案,明确什么项目可以互认、什么情况下需要重复检查等具体执行细则,是对相关规定的细致落实,也是对公众期待的持续回应。

平心而论,“刚拍的CT,换家医院就不认了”的情况,很多人都经历过。个中缘由,很难一概而论。有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因素,不同医院的设备和技术水平存在差异,为减少误诊、漏诊,不少医院和医生选择对别家的“片子”“单子”说不。也有信息壁垒阻碍的因素,业内人士表示,一般CT、核磁共振检查包含几百上千张图像,打印的胶片通常只是较关键的几张,提供的信息有限,由于一些医疗机构之间无法进行信息数据共享,医生有时不得不让患者再做一次检查。当然还有利益掣肘的动因,检查检验是医院的一块收入来源,推行互认后,多少会影响医院的成本收益核算……“不能认、不想认、不敢认”的心态普遍存在,推进“医检互认”自然会有不少阻力。

也要看到,很多人对“医检互认”获得感不强,与认知误区也不无关系。客观上讲,所谓“互认”并非对其他医院的所有检查一股脑全部接受、认可。比如,对于一些变化速度快的疾病,即使是在同一家医院治疗,几天后仍然需重新检查。换句话说,医疗工作有其复杂性和风险性,要减轻群众就医负担,更要保障医疗过程的质量安全。这也是为什么,相关方面特别强调了“医检互认”不能搞“一刀切”,要具体情况具体处理。

推动“医检互认”,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系统工程,打通其中的梗阻,需要更多配套政策支持。首先,医疗基础设施是一个容易忽视的发力点。只有有效拉平不同层级医院的检查设备水平,提高操作人员技术水平,保障不同医院出具的检查检验结果标准规格统一、安全有效,“互认”才有基础,也才能让人放心、安心。其次,打破数据壁垒,“医检互认”才有现实路径。客观讲,在技术上打造检查检验信息共享平台并不难操作,关键是有关部门要积极牵头,打破各家思想壁垒和安全顾虑,特别是不能被眼前利益羁绊住。最后,明晰权责,强化正向激励,医院、医生的后顾之忧才会少一些。比如,将开展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的情况作为绩效分配的考核指标。一步步完善法律规章,平衡好医生自由裁量和规则硬性约束,保障好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推进“医检互认”就能事半功倍。

“医检互认”是民生工程,期待各方、各地都能把这项工作一推到底,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更省心。何 若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