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4下一版
习近平就伊朗总统莱希遇难
向伊朗第一副总统致唁电
你好,太空!
我是“郑州航空港号”星
斯文盛千载 俯仰皆文明
精心筹备 守正创新 争创一流
办一届出新出彩兴业兴城的文旅盛会
【厚文强工·问郑】系列报道
潘安:名字就是美男“形容词”
中原动力:为企业打造最聪明的“机器人”员工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文化中国行·坐标郑州之文化郑
斯文盛千载 俯仰皆文明
感知中华文明,省内外观众五一“乐享考古”

本报记者 孙新峰 左丽慧 文/图

核心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为全方位展示郑州市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郑州特色文化、展示郑州城市风采、树立郑州形象的生动实践和创新经验,本报推出“文化中国行·坐标郑州”系列报道,聚焦“年轻郑”“文化郑”“国际郑”“科技郑”等主题,持续擦亮“天地之中、华夏之源、黄帝故里、功夫郑州”城市品牌,推动郑州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旅强市。

初夏时节,华英成秀。

带着花香的清风吹过黄河南岸巩义双槐树遗址,三五成群的游客在参观结束后,一边交流心得,一边在天幕下享受着露营、文创咖啡、互动手工带来的休闲时光——5000年前,“河洛古国”的居民也曾栖居在这片黄河南岸、河洛汇流处的高台地上,他们所代表的中原文明模式,正是从这里层层传播开去,直到5000年后的今天。

浩瀚历史,文脉千秋。

漫漫5000年文明进程中,郑州这片土地见证了人文始祖黄帝在轩辕之丘为“华夏”奠基、见证了大禹定都登封“阳城”宣告夏王朝建立,也见证了商汤“居亳”开启殷商600年的辉煌;更见证了当下“黄帝故里”品牌蜚声全球、“郑州一环”商城出圈、唐宫小姐姐成为顶流、博物馆热持续升温……郑州的文化,不止存在于文献的记载与辉煌的过去,更活色生香地交融于广大市民的现实生活。

何其有幸,中原大地上流淌着泱泱文脉,涵养着我们的气质底蕴;何其有幸,今天的我们将有机会创造新历史、留下新的文化印记,与千年后的人们隔空击掌。这座城市能为未来留下什么,答案正在书写——

从“地理”到“理念”,郑州文化变成“根脉”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考古学家韩建业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学术论著中提出,中华文明起源可追溯至距今8000年以前,距今3800年之后,以中原为中心,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形成二里头广幅王权国家或者称夏代晚期国家,中国文明走向成熟。

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在谈到“中原地区在中国文明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时提出,大约距今5300年前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北方地区的红山文化及稍后的长江下游良渚文化先后进入了高于部落之上的、稳定的、独立的“古国”时代。在此后的进一步发展中,各地区“古国”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或演进模式。中原地区“仰韶古国”表现的是以军权和王权结合为基础并突出王权的道路,“红山古国”则选择了神权道路,“良渚古国”选择的是由军权、王权和神权相结合并突出神权的道路。以“神权”为核心的演进模式崇尚祭祀奢华、耗费社会财力以致竭泽而渔,后续发展动力显然不足;以世俗化的“王权”为核心的演进模式是更务实、更稳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有较强且持久的发展动力。由于这种模式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和动力,在随后的时间里它后来居上,最终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形成华夏文明的主干和根脉。 (下转二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