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央视播出《寻找“万亿之城”向上实力——郑州篇》
干好当下 谋好未来
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县域经济成高原
“亚布力企业家号” 地铁公益专列首发
从技防人防物防三方面 开展城市排水防涝工作
地铁城郊线和郑许线 开启“大站快车” 模式
景日昣: 国无双品 造福一方
云智信安: 数据安保 乘“数”而上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央视播出《寻找“万亿之城”向上实力——郑州篇》

(上接一版)安伟说:“招商引资,我们就是坚持一条,从郑州的实际出发、从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出发,紧盯我们的战略目标,来克服各种要素配置问题,向着这个方面来集聚。同时,不仅需要优惠政策,关键还需要好的营商环境。我们提出来要把郑州打造成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六个最’城市,来为客商创造条件。第三,企业是一个生命体,它也有群居、有左右结伴同行这个特性特点,所以我们在这个方面也下了一番功夫。我们制定了20条产业链,大大小小的产业集群我们规划了17个,形成了集聚效应、协同效应、共赢发展效应。”

2023年,郑州智能传感器、汽车、现代食品与加工等3个集群入选全国百强产业集群,新能源专用车制造入选全国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如今,郑州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及医药、铝及铝精深加工、现代食品制造等六大千亿主导产业,正在科技创新赋能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5月16日,中国中铁工程装备集团又有4台盾构机群下线。一台直径13.46米、长183米、总重量2900吨的钢铁巨龙将被用于意大利萨拉诺高速铁路项目,尽管工作地点远在8000多公里之外,但这并不妨碍投入使用后,它也能及时地收到运维提醒。

企业的智能维保系统不仅可以对关键部件的运营情况提前预警,还可以预估部件使用寿命,确保施工进度。

中国中铁工程装备集团重大专项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姜礼杰说:“通过接入的几十台设备的综合统计,我们设备的利用率提高了15%左右,施工综合成本降低了10%以上,综合的年降低成本是超过1000万元以上的。”

凭借着在智能化设计方面的突破,这台即将发往意大利的盾构机卖出了与欧洲老牌盾构机企业相当的价格。更重要的是,合同中将智能化服务作为单独一项计费,意味着客户用真金白银为中国创新买单。

实际上,这家企业曾经在意大利遭遇挫折。几年前开拓海外市场时,在意大利的一次竞标中,虽然报价比国外对手低,但依然落选。

中国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总工程师贾连辉说:“这个时候对我们的研发人员来说冲击还是蛮大的,就是我们的产品,下一步到底在海外应该怎么走?”

盾构机被誉为“工程机械之王”,是衡量一个国家装备制造业水平的关键装备。中国的盾构机产业自零起步,从跟跑到领跑,如今国际市场中七成盾构机来自中国。但是如何才能摘掉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中靠“性价比”取胜的标签,实现从做大到做强、做优的转变呢?这家企业将智能化作为突破口,并再次成功逆袭。

贾连辉说:“一定是靠我们不断地科技创新,让我们的技术盈利。”

随着盾构机的不断升级,这家企业也拉动着上游供货商步入发展快车道。

郑机所(郑州)传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部部长裴帮说:“主机厂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了主机国产化,同时我们作为零部件供应商,相当于实现供应链上一些关键部件的国产化。从2010年到2020年这10年之内,我们实现产值翻番。但是伴随着大国重器、主机厂的快速发展,我们在最近的5年之内,(产值)就实现了一个翻番。”

今年一季度,郑州市工业六大主导产业同比增长17.5%,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超过80%;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增长19.3%、16.9%。而新兴产业的发展又正在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在汉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总裁兼技术负责人李志刚正在研究最新的光学传感器。

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里的“神经元”,传感器是物联网最重要的“元器件”之一,也是智能化的基础。

李志刚说:“我们实际上从去年开始已经突破,把燃气巡检方面的应用精度从百万分之一提升到十亿分之一了。我们现在做这个实验,也是希望能够把精度进一步提升。”

郑州华润燃气股份有限公司气源总监刘雷所在的企业负责郑州市一年18亿立方米天然气的调度,也是李志刚的客户。

刘雷说:“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也不会想到我们有一天会因为一些传感器的大量使用,改变了我们原来用对讲机、用电话进行调度的形式。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整个行业安全的进步。”

随着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汉威科技这家在郑州土生土长、传感器行业的隐形冠军在气体传感器的基础上扩展柔性、光学、超声等传感器新品种,服务的行业也越来越多元。

郑州森鹏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营销总监汤杨说:“现在整个商用车领域,一直也在朝着新能源化、更加高端、更加智能这个方向去走。传感器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这个行业发展的速度。”

在郑州传感器产业最集中的智能传感谷里,小型供需对接会随时都在举办。

记者采访了几家企业,询问带来什么样的传感器。几位企业负责人分别介绍说,带来的有航天航空用的温度传感器、超声波气象传感器、激光气体传感器。

智能传感谷只是郑州传感器产业的集聚区之一。目前,郑州拥有约3000家传感器相关上下游企业、年产值达到300亿元。在郑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了一张图。

郑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电子信息产业办公室主任王永军介绍说:“郑州西边主要是集聚了一些高校智库,为我们的传感器产业提供新材料、信息技术的支撑;东边主要集合了新能源整车厂和智能终端厂商,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应用场景。”

西边有科研资源,东边有需求,面对新一轮的传感器应用大爆发,一类新型科研机构在当地悄然生长。

河南省智能传感器产业研究院是河南省首批10个产业研究院之一。牵头企业要将产业研究院打造成集研发、中试、产业化、工程化于一体的创新联合体。在这里尽管大家身着同一种工服,但名牌上的小字却不尽相同,有的是传感器企业的,有的是大学的,有的是物联网公司的,还有的来自行业协会。

河南省智能传感器产业研究院工程师王栋说:“跟咱河南的烩菜一样,很多料、很多人,每个人的职责不一样,功能不一样,但是又发挥各自的优势,最终和谐地组合在一起。”

河南省智能传感器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海永说:“就像我们一季度完成的这个激光气体传感器,它就涉及了光路、结构、电路、工艺这些方面,还有程序算法,等等,我们就集合不同的人来做不同的部分,来更好满足市场的需求。”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的新质生产力,逐渐成为郑州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去年以来,郑州新组建全国重点实验室4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达到14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突破70%,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7%。

张静问:“对于郑州来说,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哪些优势?”

安伟说:“原来郑州的工业基础就比较好,全国有41个工业门类,郑州市有37个门类,形成了铝及铝精深加工、现代食品、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一些有自己特色的优势产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在进入新时期之后,通过数字赋能,通过技术植入,形成了新的竞争力。就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把郑州这些优势发挥出来。”

张静问:“郑州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当中,如何将长板做长,打好特色牌、走好务实路呢?”

安伟说:“我们坚持系统思维、统筹推进,着力构建战新产业蓬勃发展、未来产业率先突破、传统产业活力焕发的现代产业体系。在战新产业发展上,重点做大电子信息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未来产业培育上,加快建设量子之城、算力之城、人工智能之城、超充之城、传感之城、软件名城,抢抓新的产业风口,积极布局低空经济、建设‘元(宇宙)上郑州’,打造‘卫星+’产业发展高地,抢占制高点,争取主动权;在传统产业转型上,以智能化、绿色化和高端化、服务化为方向,推动传统产业迈入新赛道。”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人才。而这正是郑州在做长产业长板的同时,正在致力于补齐的短板。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喻新安说:“郑州高层次人才的积聚是个短板,历史上大院大所少,高端人才的积聚是不够的,这方面与郑州作为省会城市的地位不匹配。改变这种状况也要有历史的耐性,一个是自身的培养,再一个就是吸引人才。”

直面高等教育和科研平台的不足,郑州自2020年出台首份人才计划以来,已历经4次系统升级,吸引着更多“千里马”驰骋中原。

金属3D打印是高端装备与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中机新材料研究院是3年前从北京落地郑州的一家央企。

中机新材料研究院研究员张平说:“郑州给我们提供了人才公寓、人才生活补贴。还有一些,比如申报高层次人才,还有一些平台也会给我们优惠。”

短短3年时间,这个从北京来的团队不仅从20多人发展到了60多人,而且还在郑州找到了合作伙伴。孔金山就是他们的客户之一,这个团队的激光熔覆技术为他解决了长久以来的技术难题。

黎明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立磨研发首席工程师孔金山说:“从2010年就开始生产立磨,一直就存在问题,我们在市面上找,一直没找到。2021年的时候,我们来到中机新材料参观的时候,发现了这个技术。”

中机新材料研究院总经理范斌说:“河南其实是有非常好的产业基础的,我们的技术能够实现很快的转化,具备这样一个土壤。”

数据显示,2023年共有22.7万大学毕业生来郑州工作,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90万人,在郑州的两院院士人数达到了87人。而除了高学历的高层次人才,数量庞大的产业工人也正在以一技之长创造人才红利。

2023年4月在郑州投产的比亚迪郑州工厂,企业单体最大的生产车间的一角,是设备科每月一次技能比赛的基地。

比亚迪郑州工厂设备维修工赵世康说:“如果比赛获得名次的话,可以获得绩效奖励,这是最根本的利益。”

自动化生产线上,平均一分多钟就有一辆汽车下线,但即便自动化程度再高,由于人工在处理复杂、多变的任务上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这家企业依然需要近4万人保障生产。这里,一线普工每月收入5000元至6000元,而技术工岗位6000元至9000元。高收入背后是实打实的技能支撑。

比亚迪人力资源处华北地区经理王文星说:“因为工人的整体素质水平会影响车辆的品质,所以对我们工人的要求就非常高,尤其是技术技能型人才。河南有很多的高职院校,我们跟高职院校建立了很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为新能源汽车提供了非常好的人员支撑和补充。”

以产聚人,以业留人。截至2023年末,郑州全市常住人口为1300.8万人,比2022年增长18万人。

安伟说:“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是人才。能否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关键看平台强不强、产业旺不旺、环境好不好。近年来,我们坚持搭平台、育产业、优政策、创环境,一是用一流平台引进人才,二是用厚实的产业吸纳人才,三是用优惠政策留住人才,四是贴心服务温暖人才,大力实施青年创新创业行动,加快打造青年发展友好型标杆城市,让青年人才业有所为、让青年人才住有所居、让青年人才呼有所应。2022年以来,已吸引留住青年人才51万余名,我们计划到2025年引流青年人才超过100万人。”

着眼未来布局的不仅是人才。在更前沿的领域、更新的赛道,郑州也正在下先手棋、打主动仗。

“我们郑州的数据金库,它有点像银行的金库,管理非常严格、运维非常严格,连苍蝇蚊子都飞不进去。”中电(郑州)数据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蔡丽华说:“别看很普通的一些服务器,它就相当于建设了一个数据汇聚、存储、融合、加工、生产、交易的一条完整生产线,它是我们数据要素的最新型的基础设施。”

2022年8月起,郑州市携手这家企业助力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这个数据金库就是运营工作的核心所在。它支持“数据可用不可见、原始数据不出域”,让原始数据隐于处理成果之后,更好保障数据安全。

李智是中原股权交易中心总经理,他正在和数据元件供应方和加工方洽谈购买产品的事宜。李智工作中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对中小企业评估,为他们募集资金。数据金库基于中小企业的海量社会数据制作出的数据元件,可以被进一步开发成信息,让李智更快更准确地为投资者筛选出需要资金而且具有潜力的投资对象。

李智说:“以前我要从1万家企业里面挑出10家来,这个工作是非常难的,数据金库使得我们一些金融服务和这种精准的对应关系得以成立。”

不到两年时间,郑州出台了9个政策文件,为数据市场化配置改革保驾护航,让数据在安全的基础上“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

郑州市大数据管理局局长王新说:“这个数据要素改革,大家起跑线是一样的,在这一个新赛道里面没有谁先谁后,就看谁做得好、谁敢于改,我觉得这一块我们郑州有信心。我们一直在闯在试,我们没有落后过。”

实际上,郑州在数字经济这盘大棋上早已落子。郑州的算力、区块链、网络信息安全等产业,均有龙头企业落户区域总部或进行项目布局,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总带宽达到2720G,建成4个超大型数据中心、1个大型数据中心,建成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形成中部一流的算力设施。

张静问:“数字经济建设现在已经成为各大城市竞争发展的一个新赛道了,那对于郑州来说,下一步如何提升在这一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呢?”

安伟说:“近年来,我们以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抓手,加快打造全国重要的数仓、数纽、数港,形成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郑州模式。下一步我们重点推进四个方面。一是推动数仓扩容,积极推进各类数据入仓,争取上级支持,加大协调力度,争取更多全国性的行业数据、部门数据和地方数据进仓入库,加强数据招商、招数据商,把数据金库容量做大、内容做多、质量做优。二是推动数纽成势,深入推进智能体城市建设,建设活跃发达的数字经济、安定有序的数字社会,高效治理的数字政府。三是推动数港提标,立足国际化、国家队标准,加快建设国家级数据交易中心。四是优化数字生态,加大数字人才培养引进力度,提升关联产业发展水平,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更有力支撑。”

【半小时观察】因地制宜 城市向“新”

今年以来,郑州经济延续了2023年的良好发展势头,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要问郑州的强劲发展动力从何而来?我们看到,向科技创新要动力、向机制创新求突破,郑州的发展之路正是中国经济蓬勃向上的缩影。而这座万亿城市的实践也印证了,当新质生产力成为城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坚持因地制宜,求实效、谋长远,才能真正打造发展新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从而实现产业向上、城市向新。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