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明年全市初步形成分级诊疗有序就医格局
切实为群众办实 办好一批实事
六五环境日 郑州主场活动举行
扎实开展城市体检工作 为城市发展“把脉问诊”
我省新增1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走进档案馆 感受档案文化
建好用好职工书屋 打造职工精神家园
6条公交线路 12日起优化调整
我市拟入库6个城市更新项目
大学生毕业季专场 招聘下周二举行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明年全市初步形成分级诊疗有序就医格局

(上接一版)

市县一体推进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

县医院是县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龙头,是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纽带,持续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才把县域医疗能力网底兜实。

我市将市县一体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通过城市医疗集团下带医共体和36个市县合作共建专科建设,全面提升医共体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依托市级远程诊疗中心对医共体进行技术帮扶和业务质控,不断完善县域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心电、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和消毒供应六大共享中心建设,推动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和检验检查结果区域互认。

同时,加强6个县域医疗中心建设,提升县域医疗中心VTE(静脉血栓栓塞症)、肿瘤、重症、微创介入和麻醉疼痛五大临床服务中心能力,推动胸痛、创伤、卒中和危重新生儿、孕产妇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建设向乡镇基层延伸,持续提升县域医疗综合救治能力。

健全市县乡村四级中医药服务体系

中医药是保护人民健康的宝贵财富,我市将优化整合区域中医药资源,积极融入医疗集团、医共体建设,推动优质中医医疗资源提质扩容和均衡布局。

新政明确,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治疗重大疾病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和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独特优势,健全市县乡村四级中医药服务体系,贯通预防、治疗、康复全周期、全过程。我市将努力推动国家医学中心(中医类)建设项目落地,搭建发展平台,引育一批名中医药人才,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

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提高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打造好医院,重点是要建设医疗高地和专科高地,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

我市将强化医学医疗中心示范引领,抓好能力提升关键,建高地、补短板、促均衡。以2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1个国家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为引领,2个省级医学中心、7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和6个省级中医专科诊疗中心为带动,构筑中部地区医疗卫生高地。

同时,我市将筑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每个乡镇办好1所标准化的乡镇卫生院、每个街道办事处或每3万~10万居民范围内办好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人口分布情况,优化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建设中心村卫生室,对人口较少的村通过巡回医疗、邻(联)村延伸服务、上级医疗卫生机构驻村服务等方式,方便群众看病就医。

我市将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推动设施设备提档升级,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100%达到国家基本标准。

让群众看病更便捷体验更舒心

提升服务质量,改善服务体验,需要解决群众看病就医关注的“关键小事”。

新政明确,我市要完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机制,加快推进医疗卫生机构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等信息共享,为患者提供顺畅转诊和连续诊疗。推行多学科诊疗模式,建立多学科联合诊疗和查房制度。建立急诊急救绿色通道和院前院内高效衔接一体化服务机制。

持续提升医疗服务便捷性,实施“精准化”服务,在公立医院推行会诊转诊一站式服务、院内智能导航、门诊医技检查24小时内完成、医保电子凭证全场景应用、诊间支付、病区结算、病案复印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七项“便民就医”举措;推行门诊一站式综合服务、预住院模式、检验结果线上互认、日间(手术)医疗服务、互联网+护理、非急救医疗转运、家庭病床等七项“就医流程优化”举措,努力让群众就医更安全、看病更便捷、体验更舒心。

此外,我市将探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上级医疗机构设立慢性病联合门诊,开展常见慢性病治疗、预防和康复服务。健全医、防、康、护、“四位一体”服务模式,为群众提供连续性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