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郑风 上一版3
端 午 时 光
在洛水边 想念一位诗人(组诗)
夏天的怀念
焦桐花开(国画) 房巍
《我亲爱的甜橙树》:让每个家庭都懂得温柔的含义
梨花路
大 医 精 诚
麦收时节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大 医 精 诚

♣ 周振国

从医几十年的医生同学问我一个问题,怎样看待“医不叩门”?

“医不叩门”的说法古已有之,它的意思用俗话说就是医生忌讳主动给人看病。这里的道道,怕是主要在微妙的医患关系上。病人请医生看病,顺理成章,即便这个过程可能会很费周折,钱也不会少花,但病人觉得花钱看病应该,虽然对名医难请、医费过高也有意见;而如果反过来,医生主动送医,那么问题可能就来了,病人会对自己是否有病,医生的医德和水平行不行,持怀疑的态度;而如果病人是在将信将疑的状态下勉强就医,显然也不利于疾病的治疗;接下来的事情,病治好了还好说,如果没治好,势必会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和医生信誉降低。这想必就是一些从医者奉行“医不叩门”的主要原因。

韩非子的《扁鹊见蔡桓公》一文,曾入初中语文教材,现以现代文《扁鹊治病》作为小学课文。扁鹊发现蔡桓公身患疾病,先后三次进见提醒。但蔡桓公每次都很生气,还不屑地说,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当作自己的功劳!扁鹊第四次进见蔡桓公时,没再提醒,而是掉头就走了。蔡桓公派人问其故。扁鹊说,病在皮肤纹理之间,用汤熨可以治好;在肌肉和皮肤里面,用针灸可以治好;在肠胃里,用火剂汤可以治好;但这三次机会都错过了,现在病已深入骨髓,我已经没有办法了。扁鹊本不是蔡桓公的御用医官,只是好心求为诊治,结果事情弄成这样,为避免遭遇不测,就逃到秦国去了。几天后,蔡桓公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遍寻不见,蔡桓公很快病死。

“医不叩门,有请才行。”扁鹊的事常被人当作教训来谈。但事情也不都是这样。

《太乙神针心法》“卷二”就记载了太乙神针传承人韩贻丰主动“叩门”救人一命的故事。清朝康熙年间工部尚书徐元正因病半年不能上朝,韩贻丰知道后二次上门要求为他治疗,但徐家上下怀疑韩贻丰的太乙神针技法,坚决不让。最后韩贻丰急了,说你们派人打听打听,我用神针治好了无数病人。徐尚书派其孙子一打听,果真不假,于是就派孙子上门请医。这样韩贻丰就第三次登门,用他的神针技法治好了徐尚书的病。徐家感激不尽。

明郑时期台湾医家沈佺期的故事也很典型。辅佐郑成功协理军机的沈佺期(人称沈中丞)随郑家军到达台湾后,发现台湾高山族聚居地缺医少药,经常有瘟疫肆虐。在郑成功的支持下,他发挥自己谙熟民间药方的专长,在成功取得高山族同胞信任的基础上,积极送医问诊,台湾的大街小巷、偏僻村社,都有他行医的足迹和佳话。沈佺期在台湾生活20多年,以行医济世,救人无数,消除了民族间的猜忌和隔阂,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团结,深受台湾同胞的敬仰和爱戴,被尊为“台湾医祖”。今日台湾民间,每逢迎神赛会,还可以从彩旗上、画屏里看到“沈中丞悬壶问世”的故事图。

新时期“最美奋斗者”称号获得者吴登云的故事生动感人。吴登云在新疆乌恰县人民医院工作期间,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每年都要花三四个月的时间,翻山越岭,风餐露宿,深入牧区巡诊和防疫,足迹踏遍了全县9个乡的30多个自然村,给草原人民送去了生命的阳光,受到当地各族干部群众的衷心爱戴,被誉为“白衣圣人”“马背医生”。有一次,为给一名不幸被烧伤的幼儿植皮,吴登云情急之下竟动手从自己的大小腿上取下13块皮肤,然后又拖着刚取过皮的双腿走上手术台,将自己的皮肤植到幼儿身上,最终孩子得救。

传统医学经典《难经》中说:“夫医者之为道也,在于存天理、顺人情、合众欢、从仁义。” 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千金方》也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中医大全《医学入门》讲:“医者之心,仁也。仁者,爱人也。爱人者,不忍见人之受苦也。故医者之心,不忍见人之受苦也。”

医生是一种救死扶伤、带有强烈伦理色彩的特殊职业,医道天德,医者仁心,医乃仁术,要求从业者遵医道,修医德,怀救苦之心,做苍生大医,这就是医生这个行业的神圣之所在。如今医患关系的一些不和谐现象,影响了医疗质量和效果,也损害了医患双方的权益和尊严。但从根本上来说,医患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应该在医方,如果医生能真正关心患者的身心健康,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意愿,和患者建立起必要的互动交流渠道,医疗服务面向社会公开透明,那么赢得患者的信任和尊重,取得患者的支持和配合,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应该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当然,各行各业有自己的习俗和文化,“医不叩门”从古传到今,自然有它的道理,应该得到尊重和理解;但如果把它绝对化或庸俗化,因此裹足不前或患得患失,或借以逃避责任或明哲保身,怕就不大妥当了。凡事有道,医也有道。那么什么是医道?或者说怎样当一个好医生?唐代孙思邈所著《大医精诚》,被誉为“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也是如今众多医学院校的医学誓言,它讲的其实就是医道或怎样当医生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至精”的医术,即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二是“至诚”的医德,认为医生要对患者的疾苦感同身受,有悲悯情怀和仁爱之心。

所以,从医的真谛,在于“精诚”二字,古今大医如吴登云、沈佺期们,堪为榜样!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