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青春不散场 对未来说声“你好!”
五大亮点扮靓 “郑州双世锦赛”
郑州多彩主题活动展示文化和自然遗产之美
郑东新区集中签约 38个重点项目
让文物和文化遗产在郑州绽放更绚丽光彩
国际档案日系列 宣传活动举行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让文物和文化遗产在郑州绽放更绚丽光彩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讲解员为金水区艺术小学的学生带来一堂生动的文化课 本报记者 苏瑜 摄

(上接一版)郑州是一个文化遗产大市,要在全面铺开的基础上,抓住郑州商城、禹都阳城(王城岗遗址)、小双桥遗址等核心重点。”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张立东表示,对发掘和研究成果进行展示,有利于宣传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政策,提高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增强保护与传承意识。

构建大保护格局

从内容形态上,文化可以分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文化”与看不见摸不着的“非物质文化”。作为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的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同样丰富。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7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64个,县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91个;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7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61人,县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93人。二十四节气2016年成功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非遗项目少林功夫入选中宣部“Z世代”重点外宣项目。

非遗之花盛放,民族文化永存。如今,非遗项目已经成为郑州文明探源、文化自信、文化交流的名片。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建业电影小镇在内的许多旅游景区、特色小镇、文化街区融入非遗元素,各种传统节日和假期中间,精彩纷呈的非遗展示展演活动越来越多地走进市民日常生活。

另一方面,以“少林功夫”“登封窑”为代表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和“梦祥银”“密玉玉雕”等省级非遗项目已形成产业化规模,“大吕武术”“传统酱菜腌制”等优秀市级项目,在助力乡村振兴、传统工艺振兴等方面起到积极成效。

统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郑州不断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等整体性保护和活态传承,让文化遗产惠及更多城乡民众。

“郑州市于1994年获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此外,还有新郑市、登封市、巩义市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惠济区古荥镇,正在努力重现昔日大运河的繁华,打造世界级黄河文明旅游胜地。”郑州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郑州已经拥有传统村落25个,其中国家级12个,目前正在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更多村落列入国家和省级传统村落名录。“结合文旅融合,目前开辟乡村旅游精品线路7条。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上街区方顶村,将绑灯山、坟会等民俗传统和中原地区传统村落的乡土景观原汁原味呈现给广大游客。”

与此同时,稳步推进的城市更新行动,融合历史与未来、传统与创新,让城市更有温度和调性。芝麻街双创园、良库工舍、栖棠、磨街一个个文化创意园区脱颖而出,打造出沉浸式游逛和慢节奏休闲场景,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历史文化遗产在有效利用中成为城市和乡村的特色标识和公众的时代记忆,实现永续传承。

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

近年来,郑州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文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路线图、任务书更加清晰。

聚焦展现“年轻郑、文化郑、国际郑、科技郑”的主题,郑州市充分挖掘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推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和创意产业的深度融合。

其中,文化遗产“十大保护展示利用组团”工程以遗址公园、遗址博物馆、考古活化场景、文旅文创综合体为保护利用活化主要形式,力图构建全景式中华文明展示体系,全面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以实体项目支撑印证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

协同推进黄河、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郑州段建设。配合推进中华文明主题乐园元宇宙版和中华文明探源元宇宙体验馆落地。以古遗址、古城址、古建筑、博物馆为支撑,积极培育文物主题游径。

近两年,郑州市《唐宫夜宴》掀起了“国风”“国潮”热,《水月洛神》全国巡演一票难求,《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穿越德化街》入选首批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这些正是从历史文化遗产中获取灵感,进而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当前,文化遗产事业得到全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与支持,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郑州市必将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营造全社会守护文化瑰宝、守望中华文明的浓厚氛围,让文化遗产更好为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深厚滋养。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