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 4下一版 |
|
||||||||||||||
|
||||
本报记者 左丽慧 开栏的话 “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郑州努力走出文化强市以文兴业的新路子,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六月盛夏,生机盎然。2024全省文旅文创发展大会将在郑州举行。文化和旅游一头连着“国之大者”,一头连着“人间烟火”,日益成为扩内需的主力军、促消费的主引擎、拼经济的主战场,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篇章。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报道我市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精彩样本,郑州日报今起推出【HERE郑州】“擦亮城市文化IP”系列报道,推介郑州独具的文旅资源,深入挖掘“四郑”元素,持续塑造城市文化IP,打造国际化、特色化、现代化的文旅文创发展新格局。 策划:卢士海 统筹:程玉峰 执行:孙新峰 魏书杰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诗经·郑风》中的句子,让两千多年后的人们依然感受到古人出游时的欣喜和浪漫。其实,无论是《周易》中的“观国之光”,还是庄子《逍遥游》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或是南北朝诗人沈约的“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观、旅、游等词一直与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现代旅游产业诞生虽然不过百余年,但中国人的旅游活动从古至今皆有延续。 位于中原腹地、“天地之中”的郑州,也在数千年漫漫时光中,见证了古往今来的浪漫旅程。 世界很大 就在脚下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研究员一凡考证,我国最早的“旅游”活动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共工时期,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记载:“共工之子曰修,好远游,舟车所至,足迹所达,靡不穷览,故祀以为祖神。”由此可见,最接近今天“旅游”含义的活动发起人,是共工的儿子“修”。史书中记载的另一位“旅游者”是“穆王西征,还里天下,亿有九万里”的周穆王。从甲骨文“旅”字能看出氏族战士跟随军旗行进的意向。如今,“旅游”早已成为热词,而“旅”更重旅行、外出,强调空间上的行进过程;“游”重在增广所见所闻,追寻心灵的慰藉与精神的寄托。 “早期人类的迁徙行为,要么是为了主动谋求生存空间,扩大自身活动范围,要么是受洪水、地震、大火等自然灾害影响而被迫迁徙到新的地方定居。”郑州大学副教授金彩玉表示,人类有意识外出的旅行活动起源较早,随着商业活动发展,不同地区间为交换物品或者外出经商而旅行,旅行活动开始逐渐发展。《山海经》《禹贡》等古籍中也记载了大量关于旅行的诗歌和伏羲氏始乘桴、周穆王西游、夸父逐日、黄帝远行等一系列神话传说,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了古人现实生活中对于出游的需求。 (下转二版)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