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4下一版
“郑州双世锦赛”圆满落幕
二〇二四全省旅游发展大会
观摩活动在郑州举行
2024“行走河南·读懂中国”
文化旅游季在郑启动
揽壮丽山河 读万年中国
本报今日推出2024河南省
旅游发展大会特别报道
导 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揽壮丽山河 读万年中国
——写在2024河南省旅游发展大会在郑州召开之际
炎黄二帝塑像巍峨挺立 本报记者 马健 摄

核心提示

“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郑州努力走出文化强市以文兴业的新路子,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报道我市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精彩样本,郑州日报推出【HERE郑州】“擦亮城市文化IP”系列报道,推介郑州独具的文旅资源,深入挖掘“四郑”元素,持续塑造城市文化IP,打造国际化、特色化、现代化的文旅文创发展新格局。

策划:卢士海

统筹:程玉峰

执行:孙新峰

魏书杰

在中国现代城市群中,没有一个城市如此得天地厚爱,既拥有名山中岳,又拥有大川黄河。在中华文明灿烂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城市像她一样,自始至终参与了中国文化和文明的创造,历经万年,今天仍然是中国最具勃勃生机的国家中心城市,她就是郑州。行走在今日郑州大地,处处风光迤逦,处处引人入胜,处处充满故事,处处有经有典。在这里,既可以揽雄浑山河的壮丽风光,又可以读万年中国的历史辉煌。

揽壮美山河,

读懂中国沧海桑田

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中,郑州是最古老的一片土地, 25亿年前,当地球表面还沉浸在苍茫浩瀚大海中的时候,嵩山就古陆崛起,横空出世,不仅成为中国而且成为欧亚大陆板块中最先露出海平面的陆地。经过25亿年前的“嵩阳运动”、18亿年前的“中岳运动”、5.4亿年前的“少林运动”等,嵩山巍然挺立,层峦叠嶂,形成了地质学上的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世同堂”的壮美景观,书写了一部石头版的地球发展史。

岁月荏苒,沧海桑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今日雄浑壮丽的郑州山河。这里有高山,有大川,有丘陵,有平原,几乎汇聚了中国地形地貌上的所有形态。郑州山岳巍巍,千姿百态。嵩山、伏羲山、具茨山、青龙山、大鸿山等,既有北方崇山的雄浑,也有南方峻岭的秀美。这些山不仅景观壮美,而且文化灿烂,多为中华历史名山。嵩山为中国万山之宗,雄峙天中,被尊为五岳中的中岳。具茨山、大鸿山为人文始祖黄帝兴业立都之地,被人们崇仰,被人们向往。郑州大河奔流,波澜壮阔。古代中国最著名的“江、河、淮、济”四渎水系,郑州拥有黄河、淮河、济水三大水系,还拥有荥泽、圃田两大名泽。现今郑州拥有黄河、伊洛河、溱水、洧水、汜水、颍河、索须河、贾鲁河、双洎河等,这些河流多为中华历史名水,流域内文化灿烂的黄河被誉为中华母亲河,传说奉献了治国圣典“河图”“洛书”的伊洛河被尊为神河,溱水、洧水孕育了中国第一部诗歌《诗经》的重要章节,它们谱写了中华文明的辉煌篇章。

在郑州,人们可以登嵩山,居“天地之中”,与天地对话,读懂嵩山怎样率领三山五岳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在郑州,人们可以揽黄河,看天上之水九曲不改奔大海,读懂黄河怎样携手万条江河孕育中华民族。

探万年遗址,

读懂中国先民怎样形成

郑州优越的自然环境,为人类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发现的数百处旧石器遗址,展现了中华先民由原始人向现代人迈进的完整历程。

在10万年前的荥阳织机洞遗址,厚达24米的文化层向人们展示了一段段人类生活的生动印记,再现了古人向现代人进化的艰辛历程。在5万年前的二七区老奶奶庙遗址,一处处人们生活的遗存,凝固了现代人形成的精彩瞬间。特别是以老奶奶庙为中心,沿河上下20多处遗址呈现了多个人类居住点围绕一个中心营地串联而居的景象,表明人们已经形成以氏族为单位生活并与多个氏族守护相望的生活习俗,萌芽了后世聚落和村落的雏形。在其中的一处中心营地,还出现了以家庭为单元生活的场景。在4万年前的新郑赵庄遗址,人们当年表达期望筑起的祭坛还矗立在那里,开启了中国最早的建筑营造活动。在3万年前的登封方家沟遗址,人们把生产、生活、休息的场景收拾得井井有条,彰显了人们开始有规划的生活人生。 这一处处营地、一层层居住面、一堆堆篝火、一件件遗物, 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先民由原始人向现代人嬗变的经典历程。

行走郑州这些万年遗址,可以读懂中国现代人不是外来的,是中华大地土生土长的,中国是世界现代人类的重要发源地。 (下转二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