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体育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郑州双世锦赛”圆满落幕
中超:河南队主场击败国安
“郑州双世锦赛”的10天与95分
河南足球俱乐部牵手万达体育
五人制足球全国擂台赛开战 河南得劲球迷队强势晋级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办好一场赛 提升一座城
“郑州双世锦赛”的10天与95分

“这是一届非常成功的赛事,无论是激光跑世锦赛还是现代五项世锦赛,都非常棒!我在郑州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在郑州奥体中心观赛就像是在看奥运会,我相信绝大多数运动员跟我的想法是一样的。我要给郑州打95分!”即将离郑之际,国际奥委会委员、国际现代五项联盟主席克劳斯·舒曼动情地对记者说。

6月16日下午,随着2024年现代五项世界锦标赛最后一个项目——男、女混合接力在郑州奥体中心结束,本届现代五项世锦赛落下帷幕,为期10天的“郑州双世锦赛”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办好一场赛,提升一座城。”6月7日至6月16日,因举办2024年激光跑世锦赛和2024年现代五项世锦赛暨巴黎奥运会现代五项资格赛,郑州在全国开创了同一座城市连续举办两项世界锦标赛的先河。举办“郑州双世锦赛”的10天时间里,“天地之中”又一次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绽放出魅力无限的“郑”精彩。

现如今,郑州已不需要用一场体育赛事来证明自己的城市实力,但郑州需要借更多的顶级体育赛事来推动城市的“再升级”与“再创造”。

融合,“郑州模式”创新办赛理念

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中国郑州大奖赛、CDB飘移亚洲杯(郑州站)、郑州网球公开赛……众多国际高水平赛事的落户,就像是一场场高品质的“推介会”,将全球目光汇聚到郑州这座位于中国中部地区的城市。这是郑州市贯彻落实“加快体育郑州建设。积极申办承办国际国内重大赛事。”要求的具体实践。

“郑州双世锦赛”由国际现代五项联盟(UIPM)主办,中国现代五项运动协会、河南省体育局和郑州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郑州市体育局、中原区人民政府协办,郑州文化旅游和体育集团有限公司运营。与以往赛事不同的是,“郑州双世锦赛”筹办之初就将“亮出郑州文化底色、展现郑州独特魅力、促进赛事与文旅融合”作为办赛理念,创新“体育+文旅”融合发展的办赛模式。郑州文化旅游和体育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耿颍强向记者介绍。

从“与世共舞,同向未来”的赛事口号中表达出的让“郑州双世锦赛”与世界同频共振,向海内外运动员和世界各地展现厚重中原文化美好愿景,到以“天地之中”为主题,通过图形和颜色巧妙融合并经过艺术化处理亦可为“中”字,亦可为“功”字的赛事会徽,再到围绕郑州“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的城市品牌形象设计而出的“阿中”“阿源”两个赛事吉祥物……

从饱含中原文化特色,富有东方韵味的欢迎仪式,到可以全民参与的迷你“障碍赛”嘉年华体验,再到中国美食、郑州特色文创冰激凌品鉴,徽章、冰箱贴、行李牌、玩偶等赛事文创产品的销售……

从传承千年、威震八方的少林功夫展示,到青春活力、热情奔放的啦啦操表演,再到古韵丰厚、魅力深远的盘鼓舞助阵……

“在体育+文旅多元素融合发展这个背景下举办的‘郑州双世锦赛’,无不彰显出郑州这座城市打造高水平赛事‘郑州模式’的新意十足、创意满满!”耿颍强表示。

便捷,“郑州枢纽”推动“赛”落绿城

“国际体育赛事很考验城市的综合实力。除了场馆设施、组织水平这些‘硬件’达标之外,城市的时尚程度、消费能力这些‘软件’实力也要达到一定的高度。档次够了,才有机会推动国际大赛的落地。”舒曼如此评说。

郑州地理位置优越,既是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也是全国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随着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全面推进,有着极为便利的交通和愈加浓厚的国际化元素。2小时航空圈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和市场;2小时高铁圈覆盖4亿人的生活和消费。

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已联通遍布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航线网络,获批首个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是建设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的先导区,还是继北、上、广之后全国第四个国际邮件枢纽口岸。当前已开通客运航线214条,全货运航线44条,其中国际航线36条,通航城市57个。

“伦敦与郑州有直航航班,我们来郑州参赛非常便利,可以大大缩短我们的旅途时间,减少舟车劳顿。”一位英国参赛选手说,“我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志愿者帮我找了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和河南博物院两座郑州当地的博物馆,坐地铁就可以去游览,非常方便。”

利用端午假期从河北石家庄来郑游玩儿的姜先生,听说郑州奥体中心正在举行“郑州双世锦赛”,酷爱体育的他临时改签了车票,专门带着家人一睹世界顶级赛事的风采。“去年郑州网球公开赛期间,我就带着家人来郑州看网球比赛了。郑州交通方便,到石家庄的车很多,我们看完比赛再走也不迟。”姜先生笑着说。

“通达便利的交通优势,让郑州与国内外的‘联系’更加紧密,也让更多国内外大型赛事落户郑州有了足够的基础。‘郑州枢纽’也将推动更多绚丽的赛事之‘花’落户绿城。”一位业内人士点赞道。

务实,“郑州态度”带来城市助力

从“郑州双世锦赛”申办到赛事举办仅历时300多天,从场地设施进场搭建到全部完工仅用20余天,圆满成功的赛事举办,被誉为“奥运标准”的场地设施,“郑州速度”不仅够快,而且保质。

“郑州文旅体集团成立刚刚一年有余,在集团刚成立3个月时,我们就开始申办‘郑州双世锦赛’两项国际A类赛事,没有过往经验可循,我们就边学边干,摸着石头过河。”郑州文化旅游和体育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严文斌直言不讳地说。

虽说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是该怎么“摸”也要讲科学、讲方法。据了解,“郑州双世锦赛”从筹备开始就坚持国际化、专业化的方向,积极与国际现代五项联盟、中国现代五项运动协会对接沟通,对标顶级赛事的标准和规则,从竞赛组织、赛事宣传、品牌和公关推广到视觉呈现、营销、广告,短时间内就汇聚了一批经过实战考验、有丰富大赛服务经验的合作伙伴。大家协同作战、一起努力,短时间就圆满完成了全部准备工作。高效的“郑州速度”又一次得到完美展现。

国际现代五项联盟秘书长方娅用“奥运标准、满意暖心”八个字评价“郑州双世锦赛”。“来到郑州后,无论是在城市地标上,还是机场、高铁、街道,随处可见双世锦赛的元素,来到赛事场馆郑州奥体中心,看到的场地和器材,丝毫不逊于东京奥运会现代五项的举办场地,非常专业;从参赛队伍到国际现代五项联盟技术官员、技术团队都感到非常满意和无比暖心,足以证明整个城市对‘双世锦赛’的重视。10天的时间里,国际现代五项联盟也与郑州一起创造了一段完美的赛事之旅。让所有的运动员都带着美好的回忆离开郑州。”

从机场、高铁接站到酒店、赛场服务,从沟通讲解到排忧解难,332名青春洋溢、朝气蓬勃的“郑州双世锦赛”志愿者,用微笑、周到、奉献谱写出一曲热情的“青春之歌”。

从一份份精心挑选的安全食材,到一道道散发着世界各地“家乡味道”的特色美食;从一根根祝福端午安康的五彩手绳,到一枚枚寓意马到成功的马术钥匙扣,从一名名技术专业、认真负责的医护、安保人员,到一辆辆干净整洁、温馨舒适的通勤大巴……“让参加‘郑州双世锦赛’的所有人都吃得放心、住得贴心、行得安心、过得舒心,玩得开心,就是我们的目标。这一切就是暖心‘郑州温度’。”严文斌如是说。

正如一位法国运动员在临行前写的一封感谢信中所言,“感谢‘郑州双世锦赛’组委会在本次赛事期间所做的一切,让我感受到了你们的热情、活力、友好和周到,你们都很棒!我马上就要回法国了,但这一周的美好回忆将永远留在我心里。”

“小朋友可能看不懂比赛的规则与输赢,但是他看到了运动员在烈日炎炎下的努力拼搏,感受了大家一起为运动员加油的震撼,这就是最好的经历。”一位带孩子来看比赛的母亲告诉记者,“能在家门口看到像‘郑州双世锦赛’这样的世界顶级赛事,对于我们郑州市民来说,也会感到非常幸福,为城市的‘高大尚’点赞!”让更多人通过观看高水平体育赛事,进而了解体育、参与体育,并通过体育收获对生活、对城市的热爱,可以说“郑州双世锦赛”本身就提升了“郑州热度”。

高效的“郑州速度”、暖心的“郑州温度”、高涨的“郑州热度”,汇聚在一起就是务实的“郑州态度”。正如一位长期关注郑州体育赛事运营的业内人士所言,“‘郑州双世锦赛’的圆满举办,为郑州承办大型国际赛事又增添了许多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这样的财富积累弥足珍贵。随着近些年一系列大型国际赛事的落户,可以说郑州已经逐步拥有了成熟、完善的办赛体系和强有力的执行团队。这些也正是求真务实、一丝不苟的‘郑州态度’所带来的‘红利’。未来,我坚信会有更多、更高级别的国际体育赛事落户郑州,为郑州打造‘国际赛事名城’‘国际消费名城’提供强劲助力。”

影响,“郑州成果”惠及民生福祉

“郑州双世锦赛”非常注重体育健身与赛事遗产的融合共生,从筹办之初就将赛事遗产纳入到整体规划,探索推出一系列研学、体验活动。赛后,马术器材将移至郑州北龙湖,打造以马术体验、学习、培训为主的马术俱乐部;嘉年华活动中的障碍架设施也将移至郑州中央文化区,作为群众健身体验设施,长久惠及这个城市和广大市民。以赛谋城,以赛兴城,让赛会变“赛惠”。无论是促进经济发展,还是增进民生福祉,这些都是一座城市成功举办大型赛事后所应得的实惠。“郑州双世锦赛”成功举办所带来的“郑州成果”亦是如此。

郑州市近年来不断加快体育产业的布局与升级。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00亿元;到2035年,体育产业成为郑州市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城市增添了“体育基因”,市民也更具“运动气质”。对此,郑州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李雅告诉记者,随着近些年一大批高水平国内外赛事接连在郑州举办,极大地带动了广大市民群众参与全民健身的热情,“郑州市作为一座拥有超千万人口的‘新一线城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常住人口的38.91%,再加上我市各级体育部门的积极引导推动,目前整座城市已形成‘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季季有高潮’的浓厚体育氛围。未来,郑州市也将以‘郑州双世锦赛’的成功举办为契机,积极谋划和推动体育事业发展,全力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群众创造更加多元、优质的体育服务和保障。”

每一场国际体育赛事都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流的舞台,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教练员、观众欢聚在一起,展示各自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有助于促进彼此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推动世界文明的互鉴和交融。体育文化是世界通用的文化,是不同民俗、民风的人都能感受、认可的文化。

“郑州双世锦赛”吸引了来自世界5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名运动员、教练员、技术官员以及观众,赛事面向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转播,就像是为郑州量身打造的一场无远弗届的“秀场”,让其文化魅力和人文环境尽情展示,加深世界对这座城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同时,以体育赛事为载体,将中华传统文化、中原特色文化与体育完美相融,借助“郑州双世锦赛”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向全球展示“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的郑州城市名片。

城市因赛事而火热,赛事因城市而多彩。在郑州与“双世锦赛”的双向奔赴与互相成就之中,“文化郑”“国际郑”的城市美誉度进一步得到提升。办好一场赛,提升一座城。10天与95分,借“郑州双世锦赛”东风,郑州市再一次实现城市能级跃升、国际影响力飙升、群众获得感提升,更折射出这座国家中心城市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万千气象。

本报记者 陈凯 文/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