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商都论坛 上一版3
推动非遗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助力河南文旅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意义
创新设计让桥下“别有洞天”
打通以旧换新“堵点”
写经济文章需把握的几个问题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推动非遗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助力河南文旅高质量发展

高宏利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业深度发展的重要资源。同时,旅游作为大众生活不可或缺的休闲方式,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实践和应用场景。近年来,河南省文旅融合发展持续发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创新带来了新的契机。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成为河南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典范。从“浚县泥咕咕”“滑县木版年画”再到传统庙会、非遗表演,诸多河南传统非遗成为文旅经济开花的生动实践。非遗文化也在持续创新,焕发新活力,推动河南文旅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丰富非遗文旅融合新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在新时代已呈现出密不可分的新样态。从某种程度上讲,要推动文旅融合走深走实离不开对中原大地上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挖掘。深入挖掘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需要全面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理解其蕴含的民俗精神、文化内涵、历史风貌等,在传承保留其真实性的基础上,盘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君不见“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所衍生的旅游效应不可限量。看今朝,成功举办的第41届洛阳牡丹文化节上,洛阳始终贯彻着“以花为媒,广交朋友,宣传洛阳,扩大开放”的指导思想,不断丰富牡丹花会的时代内涵。开封则将非遗传承表演与清明上河园、万岁山等景点进行场景融合,将其发展成为文旅融合河南样本,也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传承了非遗文化。

显而易见,立足保护传承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为此,应充分继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深入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价值内涵,然后以文化为媒,以特色取胜,打造个性鲜明的非遗文旅融合主题就显得尤为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沉浸式体验中普及传承,让更多的游客从中获取新体验,促使非遗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与独特社会文化价值。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群星般璀璨,是华夏文明留下的宝贵遗产,彰显着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精神向往与价值追求。河南省作为非遗资源大省,拥有认定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万余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虽大部分隐于民间,散于广袤的物理空间,但其承载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记忆却沉淀在河南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在两手一伸就是春秋文化,双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的中原大地,显性的和隐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是我们新时代开创文旅融合新篇章最为深厚的底蕴。虽然大部分非遗项目在乡村,但通过独特的“非遗点亮计划”,可赋能乡村振兴,挖掘非遗文旅融合发展新潜力。河南省先后在15个乡村(古镇、景区)挖掘非遗资源,活化利用非遗资源,并通过支持景区、场馆打造“非遗里的河南”常设展等,让旅游发展不再拘泥于旅游观光,让人们更愿意去尝试体验有趣的民俗活动,去购买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

开辟非遗文旅融合新模式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这条道路上,不仅要依托非遗资源进行文创产品的创新,更要不断探索新型文旅模式、新兴消费场景,促进文旅高质量发展。自短视频发展至今,旅游发展的新业态、新趋势、新动能不断涌现。“网红”城市与产品纷纷脱颖而出,河南文旅频频在全国“出圈”“出彩”,抓住互联网新机遇,以“刷题”为新解法为河南景点送“流量”,无疑成果显著,一大批游客涌向河南。但让“流量”变“留量”并非易事,没有品质化的产品供给,没有精细化的服务,最终可能还是“景点经济”。“非遗”作为实际项目,是能够有效产出产品链、产业链、价值链,成为经济长红的“流量密码”。河南省非物质文明遗产有美食、有历史、有风貌、有表演,资源可谓丰厚。但观念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显然不会转化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唯有业态创新才能成为增强文旅融合的内生动力。沉浸式的旅游演艺,作为物质文化资源的景区,持续性地打造非遗工坊、传习基地等是基于文旅融合而生的新业态。“网红”模式是新时代的一种文旅融合发展创新模式,但不能仅靠模式,要形成稳定的品牌IP,才能让游客长期稳定前往。

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我们可以实现踩新时代的土地,唤醒沉睡的文化遗产。科技创新的新成果可赋予非遗新的生命活力。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来激活非遗和文旅融合,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融合器,可以让非遗文化和特色文旅借助情景化、数字化、趣味化的方式留住年轻人。不仅如此,随着信息技术的迭代升级,河南各地景点还推出了“VR”“AR”等技术云游景点,推动非遗文旅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技术创新提升了非遗与文旅融合的消费体验,提升了文化普及的效率,也成为非遗文旅融合的新方向。

建设非遗文旅融合新队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离不开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河南文旅应鼓励新时代年轻人关注和参与非遗传承与保护。近期,河南非遗组团参与香港国际展会,打造非遗品牌,展现了非遗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非遗文化传承至今,由于多次开展研学、进校园体验活动,年轻人乐于在网络平台宣传自己的家乡,宣传非遗文化。只有打造一批敢想敢干,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扎实了解的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并做好非遗传承人的培训,评选有突出贡献的青年文化与旅游能人,挖掘人才,培养人才,才能促进非遗与文旅的深度融合,不断夯实非遗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河南立足深厚的非遗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要明确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极适应当代旅游需求和旅游所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不断提高传承发展水平,持续为旅游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才能拓展文旅融合新路径,激发非遗焕发新活力,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为河南文旅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作者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道德与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是“推进河南省文旅文创融合战略路径及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