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07版:县区新闻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
||||
本报记者 史治国 通讯员 苗胜兰 段坊村位于荥阳市王村镇东北部,这里民风淳朴、蔬果飘香,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典型村庄,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近年来,段坊村以党建为引领,立足自身农业资源禀赋,打造玉米“黄金”经济,昔日的软弱涣散村如今焕发活力,走出了一条富民强村的蝶变之路。 “原来村集体也没啥挣钱门路,连老本儿都没有!”说起以前的困境,村党支部书记宋宇杰颇有感触。2023年3月,段坊村因村集体经济薄弱被定为荥阳市软弱涣散村。 压力也是动力,整顿工作开展以来,包镇市领导、包村干部、驻村第一书记深入村组,认真研究段坊村软弱涣散原因,发现村“两委”责任分工不明确,村里缺乏详细产业发展规划,内生动力不足是制约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问题“根源”。整顿工作专班与村组干部、党员、群众代表逐个谈心交流,邀请村内“五老”人员、在外乡贤、致富能手组织座谈,全面摸清“家底”,帮助村“两委”提振发展信心,理清发展思路。最终,决定利用王村镇农业产业强镇农作物种植面积大、产量高、品质好的优势,投资建设玉米烘干塔,发展“收储销”的农业产业经营模式,让“玉米”烘干产业变成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金饽饽”。 想法很好,钱从哪找?建设资金成了“两委”干部亟须解决的急难问题。整顿工作专班、村“两委”干部多次召开研判会,分析吃透上级政策,申请上级扶持资金45万余元,申报建设2座100万斤玉米烘干塔项目。筹建过程异常艰辛,用地问题、资金问题、施工问题层出不穷,为了加快推进施工进度,“两委”班子拧成一股绳,劲儿往一处使,积极与设备生产厂家、施工单位沟通协调,从玉米烘干塔项目谋划申报到土地平整、机器安装、最后收售运营,村“两委”干部始终坚守在项目现场,克服了千难万险,两座100万斤玉米烘干塔和占地1000平方米储粮仓库于2023年7月建成,为全村群众带来了新的希望。 “去年烘干售出玉米1700吨,光是这一项,就给村集体增收17.5万元,今年预计烘干玉米500万斤,售出精粮2500吨,净利润可以达到50余万元。”说到这里,村支部委员王瑞玲的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2023年,段坊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6.8万元,同比增长200%,成功摘掉了软弱涣散的“帽子”。 村集体发展蒸蒸日上,产业发展有声有色,也点燃了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热情和干事创业的激情。 手里有了钱,如何能让钱生钱?段坊村“两委”瞄准当地玉米、小麦种植市场前景,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谋划购置小麦玉米一体化收割机,通过积极联系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当地种植大户等多元主体,优化小麦、玉米收售服务,实现农作物收割、脱粒、烘干、入库等环节“一条龙”作业,减少环节,降低浪费,在为村集体经济持续增收的同时,让越来越多的群众享受到村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除此之外,段坊村还积极探索发展特色产业种植,打造了“金秋红蜜”“应霜红”等一批远近闻名的冬桃品牌,并将富硒梨作为“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扩大种植规模,销往郑州及其周边地区,辐射带动全村群众增收致富。 “未来,我们将改变农户‘小而散’的种植模式,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激发村经济合作社的强大功能,把个体小农户联合起来,把分散耕地整合起来,由村集体统一租赁,统一采购种子、化肥,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使用我们的现代化的农机设备直接进行脱粒、烘干、入库和售卖,减少环节损耗,还能吸纳更多村民就业。”谈到未来发展,村党支部书记宋宇杰信心满满。 如今的段坊村,环境优美、经济发展,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热情高涨,村党支部坚强有力,群众的腰包越来越鼓,村民的幸福感、安全感、满足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