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郑风 上一版3
难忘那年高考季
夏韵里的中国
小桥流水人家 (国画) 潘大江
西瓜 稀瓜
夜读杜甫
《麦田里的歌唱》:揭开“河南小麦甲天下”的秘密
石板街趣话
父亲和我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西瓜 稀瓜

♣ 潘新日

眼下,正是吃西瓜的季节,各种各样的西瓜从各地云集而来,带给我们不一样的夏日体验,让这个夏天充满了意蕴。

西瓜,一种说法是产自非洲,从西域传来,故名西瓜;另一种说法是源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相传西瓜在神农尝百草时被发现,原名叫稀瓜,意思是水多肉稀的瓜,但后来传着传着就变成了西瓜。它是葫芦科西瓜属一年生蔓生藤本植物,形态一般近似于球形或椭圆形,颜色有深绿、浅绿或带有黑绿条带或斑纹。瓜籽多为黑色,呈椭圆形。

西瓜也好,稀瓜也罢,老百姓管不了那么多,就知道好吃,喜欢吃。

我印象里的西瓜不是现在那些五花八门的西瓜,是我们老家特有的大黑籽西瓜,大的可长到几十斤,小的也有十几斤,杀开红瓤黑籽,咬一口甜得让人满口都是清爽。

小时候,父亲早早地就在青青的麦地里起岭,把西瓜种子泡出芽,在每棵西瓜芽周围上好农家肥,然后盖上农膜,等着它探出脑袋,抽芽发叶。西瓜芽从两三片芽到叶子长出来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等叶子长出来,天气也暖和了,它们就开始疯长。

西瓜爬藤的时候,麦子已经成熟。收割完的麦田是西瓜自己的“王国”,杂草和野苋菜都被父亲一股脑儿地铲去,所有的土地只留给西瓜生长。

我一直认为,西瓜的甜度是和种瓜人的良心和付出紧密相连的,每一个西瓜的背后都有无数的汗滴支撑着,更多的时候,西瓜里带着很多人情味在里面。

父亲是一个苛刻的种瓜人,他首先把住瓜藤关,侧藤和芽藤必须打掉,只留下几根主藤结瓜。随着瓜藤慢慢爬远,父亲每隔三四匹叶就要用土块压住。西瓜坐果的时候,凡是长在四匹叶以内的西瓜都要被掰掉。父亲说:“西瓜离根太近长不大,也影响下面瓜的生长。”

我经常陪着父亲侍弄瓜园,好多东西我也是懂的。比如压藤、间瓜,都是死公式,一学就会。和别人家不同,我们家的西瓜排列得错落有致,看起来像是故意摆布的,其实不是,都是自然生长的结果。

一个西瓜要想长得大,形状好看,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翻瓜,每个瓜都要翻上好几遍。起初,我对父亲的操作是不屑一顾的,后来,我才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他一方面是为了防止虫害,西瓜地里有一种地蛆,专门咬西瓜皮,西瓜一旦被它咬了,就容易坏;一方面是让西瓜更好地光合作用,让每一面都能接受光照,这样一来,西瓜受光均匀,糖分更加充足,吃起来更甜。

我们家的西瓜从来是不愁卖的,都是固定客户,一拉到城里,就被熟人抢了……

再看看现在的西瓜,从品种上讲:无籽的、石头缝的、沙地的;从颜色上讲:红的、黄的、绿的;从重量上讲:巴掌大的、碗大的、盆大的;从形状上讲:圆的、方的、长方形的。说实在话,真的不敢恭维的是那些大棚里的反季节西瓜,吃到嘴里,就没有西瓜味。

当然,我说的西瓜味是正常的西瓜味,这东西只有用心去品才能品得出来。比如那些贼甜的西瓜,你吃完后,嘴里的后味却是苦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注意食品安全了,人们选购西瓜,很少去买那种一杀开就是一半白籽一半黄籽的西瓜了,而是注重黑籽西瓜,即便不是多甜,但最起码是它真正的味道。

还是习惯在炎热的夏季寻找土生土长的黑籽西瓜,我更愿意把西瓜叫作稀瓜,因为,这种瓜太稀少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