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多重目光交织下的个人史诗
本 味
青松长伴(国画) 沈钊昌
母亲的记忆
《二月河评传》:充分认识二月河作品的文学魅力
在村庄的黎明中醒来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本 味

♣ 张富国

秦时名相吕不韦,曾组织人编写《吕氏春秋》,首次用到“本味”一词。成书后,他策划了一个极具有现代营销意识的宣传活动:悬书城门口,昭示各界名流,谁能改动一字,即赏千金。结果,赏金一文也未发出,也留下了“一字千金”的典故和“本味”这个耐人回味的名词。

张岱讲的“清馋”,李渔说的“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以其渐进自然也”,都是中国人崇尚本味的饮食审美。正如盛夏,雷雨倾盆,慢慢泡上一杯绿茶,与微苦的杏仁豆腐、不加糖的绿豆汤共进,在安静的味道里品赏迂回宛转。袁枚最喜欢干吃白米饭:饭之甘,在百味之上;知味者,遇好饭不必用菜。是的,只有简单味道,才能熨帖舌尖,感受“渐进自然”。

一位得道的名厨自谦道:最好的厨师,不过大自然的搬运工而已。再好的厨艺,只是去伪存真、得其本味罢了,无非时间和心境的加持。食材的本味,都是反复精选而得。丹江口的大白刁,一旦红烧,酱辣味里,会有食无本味的遗憾;大胆清蒸,仍有油腻和腥味的抱憾。只有鲜甜和细嫩的本味,才能配得上老饕精到的吃功。名厨,只能以食客面前堆积的鱼骨高度,来评厨艺功底的深浅,来论品鉴能力的高低。我很惊诧,这种敬畏,更像对本味的使命担当。

追求原汁原味,必须执着。李渔爱吃蟹,只蒸;做羹、切片、油煎,“使蟹之色、蟹之香与蟹之真味全失”,破坏了本味。保持本味,白灼、清蒸为上策,极考验食材和厨师功力。锅的大小,切片的厚薄,火候的恰到好处,都是学问;灼得刚好,没有多年的下厨经验,根本做不到。清远的鸡汤螺片,是粤菜中的极品,螺片在汤汁里现烫,入口淡而无味,脆嫩清甜,这是本分与坚持的杰作,智慧与经验的异彩。无味之味才是至味,本味的至高诠释,不过如此吧!

本味是一种奢侈品,讲究不时不食。每种食材都有自己的天性,只能缘天性而为;天时决定天性,这是厨艺功夫难以为继的。苏州出了名的水八仙,茭白、莲藕、水芹、芡实、茨菰、荸荠、莼菜、菱角,都有严格的品食时间表,太早太晚,都不是那个味道。“花未全开月未圆,人生最好是小满”,贴心的薏米、藕片、芦笋、鸭蛋等,只能在特定的季节,寄予清热、祛湿。现代社会的规模化、高速化,滋生了速成、快捷,什么都渴望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好的效果。速成禽、反季菜,只能以牺牲口味为代价。时间孕育了迥异的口感,本味才是拔类超群的东西。

产地是涵养本味的温床。这位名厨,采购必须亲力亲为:藕买横山荷花塘的,芡实买南荡的,莼菜买太湖的,菱角买梅湾的吕公菱,买根黄瓜,首选本地的白黄瓜。一方水土孕育的时鲜,最珍贵的,绝对是个技术活。母亲腌制开胃酸豆角,只用自家种的豆角,本地深井水烧开做卤,不能压缸太久,发酵过头;要恰到好处,酸豆角才能脆蹦鲜美,酸而不苦。没有地域特征的本味,怎能见得对美味的至深理解、准确把握?

古人说,大味必淡。淡,没有什么极致,却是一切味道的本源。这种饮食审美,与国人含而不露、润物无声的处世哲学映照。本味平淡无奇,能与所有味相融相济,从不相互侵蚀、干扰。精于好食材的粤菜、淮扬菜、苏帮菜,想尽办法彰显本色,用料极其克制,不让繁复的调味喧宾夺主。追求本味,也成了一种心态。复合调味为长的川菜,有味开水白菜,老鸡、老鸭、火腿等熬煮,再用肉糜反复沉淀的清汤,只煨立冬蒸过的白菜心,入口惊艳,绵软不塌,清而不寡,很有历尽繁华、返璞归真的境界。

本味是水火交融的艺术品。《周礼》说,厨师的任务,“掌共鼎镬,以给水火之齐”,烹煮是手段,汤羹是成品,灵魂在一个“和”字。对立的水火,在鼎中调和食材,这就是“水火既济”;厨师之功,拈水火于手间,催食材之变化万千,化纷繁为至简,令其出味。“菜把青青间药苗,豉香盐白自烹调”,烹的是原汁原味;“烂樱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被贬的苏轼水煮羊脊骨,加点盐烤,撕扯骨头间那一丁点肉,开心得“如食蟹螯”。勃勃兴致,烹得人生起落,催生出最奢侈的清欢。

明朝的张岱会亲自养牛、挤牛奶,捯饬奶制品,追逐诱人的奶香。这种真性情,本来是什么就是什么,从复合中甄别自性,继而自省,独享岂是寂寞?独处中自有生动,见素简,见归真,见本味。快节奏时代,匆忙地吃,心不在焉地吃,察言观色地吃,食物附着了太多不属于自己的意义。奢侈的本味,关乎食材和烹调方法,更关乎心境,那是捡拾渐渐遗失的美好。

本味莅临,人的各种感觉是可以彼此打动,感恩地面对一切。是的,秉一颗本真的初心,食一餐本味美食,静静的岁月,本味与人性镶嵌得天衣无缝,怎么会不赢得自己的人生呢?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