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07版:综合新闻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
||||
本报记者 李娜 陶然 “起床睁眼摸手机”“手机离身很难受”“深夜黑灯刷视频”“每天打卡 赢现金”……当下,老年人正在积极拥抱数字时代,通过使用智能手机,跨越“数字鸿沟”的行为,越来越多银发群体搭上了移动互联网的“高铁”,亦发展成为网民大军的主力军,他们时时刻刻做到“机不离身”,曾对沉溺网络这种行为万般不解的“银发族”倒成了不折不扣的“网虫”。 如今,数字时代,电脑、智能手机以及在线平台在几乎所有年龄段的人群中得到广泛运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末,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超2.96亿,这其中约1.7亿是网民。换而言之,两个老人中就有一个网民。 从“数字鸿沟”到“网瘾老人”,变化既让人惊讶又担忧。因此,“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互联网时代引发的各种老年问题,值得全社会每一个人去思考。 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喜欢上网 拍照、视频聊天、网上购物……今年72岁的李奶奶用起智能手机来也是毫不生疏,“我可离不开手机了。一日三餐、日常生活我都会在微信上分享给女儿。我还经常跟孙女通视频电话。” “我的妈妈特别喜欢看心灵鸡汤小视频,我计算了,她每天浏览短视频的时间竟然在5个小时以上,一周刷短视频超过38小时。”市民小青告诉记者。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老年人下载的APP多数为社交需求、信息获取、 娱乐需求和生活出行类。其中,老年人可能使用社交媒体APP来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或者使用视频APP来看视频、听广播居多。 调查显示,2024年3月,50岁以上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约3.2亿,每月使用移动互联网时长超过130小时,次数超过2600次。在老年网民中,51%的老年人日均上网时长超过4小时,15.7%的老年人超过6小时,超过10万老年人日均上网时长超过10小时。 医疗界的数据显示,长时间在网上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会影响身体素质,视力下降、关节老化、引发心理问题等都是长期沉迷网络,脱离现实生活容易引发的问题。 老年人渴盼更多情感交流 手机为每个老年人“量身打造”的私密空间,就更像是他们专属的乌托邦,寄托着他们无处安放的情绪与情感。 “我们看到孩子、孙子整天抱着手机茶不思饭不想的,也好奇这个小方疙瘩到底有啥魅力。”韩大妈告诉记者,他们老年人拥有的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其实也挺多的。 采访中,记者发现,“网瘾老人”也具备一些共同特质,如有钱有闲、渴望陪伴、追求健康等。他们渴望美好生活,但子女忙于工作、朋友远隔一方、邻里互不相识,导致他们在现实世界中的人际联系较少。 心理医生张房纺分析道,现在的网络快捷开放,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数字媒介了解外界、社交沟通、娱乐互动,替代或补偿现实生活中家人的关爱、亲情的温暖。久而久之,便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以此获得线上的情感交流。 强化适老化数字产品服务供给 随着银发低头族、网瘾老年人人群不断扩大,政府、社区、家庭亟须集合力构建一个防治老年人数字成瘾的治理体系。 对此,郑州大学社会学教授蒋美华表示,政府需强化适老化数字产品以及服务的供给。比如,设立奖励机制或补贴计划,鼓励年轻人帮助老年人学习数字技能。 针对“银发网瘾族”,蒋美华建议,需要从授受双方、传播机制方面入手,让老年人与网络之间形成良好互动关系。同时,对于老年群体,要强化对他们的网络安全教育,强化其网络素养。还要适时建立网络平台的监管机制,第三方平台或者政府要强化数字平台内容的审核与监管,运用大数据,严格打击网络中不安全、违规的行为、交易等。 对此,眼科医生建议,老年人使用手机时要注意节制,不能长时间连续使用,每次尽量不要超过半小时。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