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一生难忘军旅情
永恒的丰碑(组章)
溪山清远(国画) 付奎文
荷的回馈
《独钓》:书写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石桥辞
一碗捞面解乡愁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一生难忘军旅情

♣ 吴建国

夏去秋来,转眼间我从部队转业已有28个春秋。这些年,我一直珍藏着那枚镶嵌在水晶玻璃中的“八一”军徽,它让我时刻记住自己曾是一名军人,让我永远铭记自己在军营里走过的那些岁月。

当我还是少年时,军徽的神圣感就根植于心。那时,农场里的几位老大哥都是军人,他们身着军装时那挺拔俊朗的形象让我好生羡慕,从此少年的心中便萌生了当军人的理想。

1976年冬天,我如愿以偿穿上了军装,走进了军营,融入“直线加方块”的韵律之中。

韶华易逝,从入伍到1996年8月转业,我在军旅服役20余年。20年对于漫长的历史长河来说,只是短暂的浪花一闪,但对于一个人而言,却是漫长的,它完全能影响人的一生。

入伍后,我在训练之余,先后阅读了各种文学名著,报纸杂志不离手。我的很多认知多是从书本中得来的。我从小养成爱看书的习惯,年龄渐长,我开始读长篇小说。虽是囫囵吞枣地读,也让我瞬间感受到了文化的魔力。在部队,我的文学骨骼由此开始生长。办黑板报、墙报,还不时写几句诗歌和小文,又喜欢摘抄一些阅读中的经典名言、记笔记,如此持续不断,我对精神世界的向往由此向着远方出发。读刘慈欣的《流浪地球》,我看到了他笔下未来世界的景象,更被人类齐心协力拯救地球家园的情节所打动;读梭罗的《瓦尔登湖》,令我明白了“物质极简、灵魂丰盈”的生活真谛;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我看到了过往年代,生活在黄土高原小村庄里的人们的悲与喜、苦与乐、磨难与奋斗……从中吸取了丰富的文化滋养,充实了生活,并且鞭策着我自强不息,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实现了作品变成铅字的梦想。

上军校两年间,我班12名同学战友,其中有5名在1979年第一批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参战的张桐生说,同其一起入伍的一位桐柏县老乡,在攻打某高地时,当班长的老乡在一次搜山中,被地雷炸残了双腿,鲜血直流。在他半昏迷倒在地上,认为自己已活不成时,迷迷糊糊中看到天上有一朵云彩向北方飘移,心中情感纷繁复杂,想着这朵云是飘向祖国的,他就拼尽全身力气,把头慢慢移向北方,想念着祖国、家乡和亲人。因流血过多,在没有任何知觉被连队发现后,送回后方部队医院医治,命虽保住了,但需要截肢装上假肢。战后他荣获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被评为一等伤残。退伍后,地方政府为他安排了一个舒适的工作,但他放弃了,毅然决然回到生他养他的家乡,当上了党支部书记。战友讲的这样的英雄故事还有很多,他们的事迹时常感染着我和同学战友们,激励着我们在学习期间刻苦钻研知识,鼓舞着我兢兢业业、尽心尽责地努力工作。

青春的炽热,融入日月无声的奉献。在那些有序而紧张的日子里,伴随着铿锵的呼号声愈加响亮的,是与战友相伴的欢笑声。三伏暑天斗骄阳,寒冬腊月战飞雪,高强度训练使我身体里潜在的能量突破极限。训练场上的摸爬滚打、执勤时的默契相守都化作掌心指尖厚厚的茧,层层叠叠印刻在心中。汗水与荣光交织,我明白了军人肩上的重任——祖国的安全、人民的幸福。

军旅岁月,为我的生命刻上最难忘的印记。军营强健了我的体魄,那些日子我脱胎换骨拔节成长,学会了真诚与宽容,给予我一往无前的勇气。是那身魂牵梦萦的绿军装和“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的军徽,给了我蓬勃的朝气、坚强的意志、顽强的作风、无穷的力气和才智。它让我克服胆怯和软弱,骨子里烙上军人的勇敢和正直。恰是这平淡索然却正能量爆棚的日常积淀,在军营流下的汗滴,一辈子都有意义。

我常常想,一路走来,能成为一名团职干部,并多次立功受奖,每一次进步,每一分收获,无不凝聚着父母的养育、组织的培养和战友的帮助。每念及此,我内心深处便充满对父母、对领导、对战友的无限感恩。羔羊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情。知恩、感恩、报恩,是我做人所坚持的一贯准则,也是我军旅征途上前行的动力。

每当“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我都会深深凝望那枚“八一”军徽,耳边仿佛传来熟悉的军号声,仿佛听到了那一首首嘹亮的军歌,仿佛我就在行进的队伍中……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