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一生难忘军旅情
永恒的丰碑(组章)
溪山清远(国画) 付奎文
荷的回馈
《独钓》:书写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石桥辞
一碗捞面解乡愁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一碗捞面解乡愁

♣ 梁永刚

除了溽暑盛夏,豫中乡间吃捞面条一般不过水,过了水,面香味就散了淡了。炎炎夏日,下锅煮熟的面条和配菜,为了去除黏性,吃着利口,要用笊篱或筷子,捞到凉水盆里拔一下,如果拔一遍,还冒热气,重新捞到另一盆凉水里,再拔一遍,直到面条变凉,方才捞到碗里。“拔”是方言,即放入凉水里冷却。

一大锅面条和配菜,捞过来再捞过去,辗转迁徙于锅、盆、碗之间,从滚烫到沁凉,经历了冰火两重天,故而乡人称其为捞面条。天热胃口差,捞面条过水吃,既可降火开胃,又能品出筋道,况且,这种传统的老吃法,也完全符合“忌食过烫食物”的现代饮食观点。

捞面条还有一个别称叫稠面条,起这个名字,主要是为了区别于汤面条。汤面条又叫稀面条,乡人习惯说吃稠面条、喝稀面条,其特点是面少汤多水分大,一大锅水,丢入一撮面条一把青菜,稀汤寡水,能照出人影来,想要吃饱必须就馍。乡谚里所说的“面条不算饭”,指的就是不耐饥的汤面条。

夏至中午,吃碗捞面条,就算没有肉臊子,只浇些十香蒜汁儿,吃起来也很爽口,有嚼头,就连稠糊糊的面条汤,喝着也很滑溜,醇香味美。

老辈人常说,小麦籽两头尖,人来客到你当先。早些年小麦产量低,麦子面自然金贵,乡人谓之白面、好面,其他杂粮磨成的面,统称黑面、杂面。用纯麦面擀出来的面条,劲道柔韧,下锅不烂。也有人在麦面里掺些绿豆面、黄豆面,这叫杂面面条,优点是吃着有筋丝,还有豆香味,缺点是和出来的面太硬,不好擀,乡间有“杂面条,硬撅撅,累倒媳妇使死婆”的戏谑说法。

物质匮乏的年代,农家招待客人,吃顿捞面条,往往要准备两种不同颜色的面条:一种是纯小麦面条,白生生;一种是麦面里掺了红薯面的杂面条,黑黢黢。两碗面条端上桌,上面都浇有蒜汁和臊子,只不过主人那一碗,臊子下面是黑面条,而客人碗里清一色都是白面条。

主人心知肚明,却不说透,陪客人坐桌吃饭,要受些委屈,不能像客人那样,用筷子把面和菜搅拌均匀后再吃,只能把筷子扎到碗底,从下面一点点掏着吃,至于用来遮羞挡丑的臊子,要留到最后吃,才不会让客人看出破绽,露馅丢人。

老日子里的村庄,没有轧面条机,想吃面条,只有一个法儿,即用擀面杖手工擀,俗称手擀面。夏至吃碗捞面条,不是件容易事,一家七八口子人,光擀面条这一项,就把人累得够呛。旧时乡间,普遍都是“男主外,女主内”,厨艺高低是衡量巧妇和拙妇的重要标准,大姑娘小媳妇,整天围着锅台转,好赖能做几样饭,擀面条更是人人皆会的基本功和必修课。

想要擀好面,家什须趁手,除了四条腿的案板宽大牢稳,二尺长的擀杖硬实光滑,沉腾腾的菜刀刃薄锋利,还要有一个大号和面盆。

民间有句饮食谚语,叫作“软面饺子硬面汤”。这里的汤是汤饼的简称,即煮熟的面食。早期的汤饼是片状,后来成为条状,也就是今天的面条。吃捞面条,面要和硬。盐为面之骨,和面时少加些盐,面团才有筋骨。和面的水也有说辞,冬天用温水,夏季用凉水。和面讲究“三光”,即盆光、手光、面光,手和盆不粘面,面团表面净光,才算和成。面和好,找来平日蒸馍用的笼布,浸湿拧干,盖在面上,谓之饧面。

面饧好后,开始擀面条,拽下一块面团,拍扁,卷在擀面杖上,用力推擀。面饼由小变大,由厚变薄,擀得又大又圆、又薄又透,几乎铺满案板,薄如一张纸,圆似一轮月。

厚薄均匀的面饼擀成后,撒上一层面醭,从两边往中间对折,折成多层长条,右手握着菜刀,左手微微弯曲,食指压在面饼上,刀口抵在指甲前,手指往后一点一点退,菜刀往前快速切着走,想吃捞面条切宽,想吃汤面条切窄,想吃蒸面条切细,无论长短粗细,全凭自己心意。

巧妇切面,利索标准。利索就是一刀到底,一气切完,面条不粘不连,粗细均匀;标准就是进刀距离掌控得好,切出来的面条宽窄一致,长短整齐。

面条切好,抓在手中,抖擞一下,摊晾在秫秫莛扎的锅簰上,撒上面醭,防止粘连。

水滚下面条,将熟未熟时,放入玉米菜。滚几滚,捞出来过凉水,吃着不黏,清爽利口。

捞到碗里,没浇蒜汁儿,也没有搅拌的面条,叫作白面条,放久了,会黏成一团,俗称“坨住了”。浇面条的料汁,吾乡叫调和儿,掐点十香,剥些蒜瓣,抓把细盐,放入蒜臼,搉成糊糊,掺些水醋,淋上香油,搅拌一起,调和而成。

调和儿中,有诸多调味品,大蒜是老大,也是灵魂,故而吾乡又把捞面条叫蒜面条,把调和儿叫蒜汁。搉蒜汁这个活儿,多由娃娃妞妞干,乐滋滋抱个蒜臼,随便找个凉阴一坐,手里握着蒜锤儿,越搉越起劲。有些孩子细心,一只手搉着,另一只手还护着蒜臼口,不让蒜瓣飞溅出来。

吾乡日常饮食,偏重于咸香口味,吃捞面条,不能少了芝麻盐这个标配。芝麻盐不是芝麻和盐的简单组合,而是把生芝麻放到铁锅里,用小火慢慢焙熟,再用小擀杖用力擀碎,加入细盐,才成就了芝麻盐这个老少皆宜的调味小吃。

吃捞面条,除了蒜汁、芝麻盐,往往还有配菜,配菜可以是时令调味菜蔬,也可以只是单纯增加口感,譬如黄瓜丝、芫荽段、荆芥叶、绿豆芽。门前屋后开辟有小菜园的人家,摘几根脆生生的黄瓜,切成细溜溜的丝,再掐上一把鲜嫩嫩的荆芥叶,放到面条上,当配菜佐餐,开胃口增滋味。

早年间,家境殷实的人家吃捞面,还配有荤素两种臊子,素臊子浇出来的,俗称“素捞面”,夏日最爽口的是番茄炒鸡蛋、番茄炒豆角,色彩搭配好看,酸酸香香好吃。

荤臊子也叫肉臊子,浇出来的面条叫作“肉捞面”,以三丁捞面最为有名,即红萝卜丁、白萝卜丁、猪肉丁做成的肉臊子,色香味俱全。用作臊子的菜,无论有肉没肉,都要切小些,炒熟之后,汤汁要充盈,这样浇到面条里,汁水才会渗进去,吃着更出味。

吾乡吃完捞面条,习惯喝碗面条汤,这叫原汤化原食,是老一辈传下来的食疗养生秘诀。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