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01版:封面 | 4下一版 | ![]() |
|
||||||||||||||||
|
||||
本报记者 李宇航 开栏的话 大河泱泱,汇万流以浩荡。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亲自擘画、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 五年来,郑州牢记嘱托,在守护母亲河、聚焦生态河、依托文明河、打造数字河、建设幸福河上持续发力,谱写下“只此青绿”的锦绣华章;五年来,郑州凯歌而行,在“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上纵深推进,铺展开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双向奔赴的生动实践。 本报今起推出【黄澄澄的黄河水呦红彤彤的心】系列报道,记录郑州的新时代黄河故事,展现郑州落实黄河国家重大战略、黄河保护发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各方面成效,敬请关注。 花园口引黄闸外,浊水激浪,裹挟着浑浑泥沙,黄澄澄穿堤向南流去,这是黄河水;东风渠贾鲁河间,碧水微澜,倒映出亭亭岸树,清凌凌流往城市深处,这也是黄河水。在这浊与清黄河水之间的区域,就是付广欣每天工作的地方,而他的工作就是把浊水变为清水。 在黄河边出生,喝黄河水长大,后来又做了“引黄人”,今年56岁的付广欣大半辈子都在与黄河水打交道。从农业灌溉到城市供水再到生态补水,在39年的引黄生涯中,他见证了不同时代里黄河水对这座城市的滋养。 从“小付”到“老付” 付广欣出生在黄河岸边的西黄刘村,这里属于黄泛区,以前土地盐碱化严重,几乎种不了庄稼,可谓不毛之地。1955年,花园口引黄灌区始建,郑州北郊开始了引黄淤灌的历史,在黄河水的滋养下,盐碱地逐渐变为良田。20世纪60年代,花园口灌区开始种植水稻,黄河水浇灌出的花园口大米后来更是享誉全国。付广欣打记事起,村里就种水稻。据他回忆,他小时候经常穿过稻田,沿着东风渠向北走至花园口泵站,但泵站的大门总是关着,他进不去,只隐隐听到里面的机器轰鸣声,少年的好奇心驱使他一直想进去探个究竟。 1985年,不到17岁的付广欣来到花园口泵站工作,自此他就成了一名“引黄人”,他也终于看到黄河水是怎么穿过引黄闸从泵站提到东风渠。“当时在泵站工作的人中,我的年龄最小,因此大家都叫我小付。”付广欣说,黄河含沙量大,引黄闸口经常因泥沙淤积而堵塞,那时条件艰苦,没有大型机械,清淤主要靠人力。“小付,下水!”老师傅一声呼叫,年轻的付广欣就跟着大家一起跳进泥浆水中。他们把闸口淤泥清挖开,让黄河水顺利流入稻田。今天,每次给年轻人讲起以前的事,付广欣都会用四个字来总结“引黄人”的精神,那就是“吃苦耐劳”。 “花园口引黄灌区还开启了郑州市把黄河水用作城市供水的历史。”付广欣说,1971年4月,花园口引黄入郑工程开始兴建,同年6月工程完工,(下转二版)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