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全民国防教育月” 6类活动全面启动
到前沿学习 与“大厂”共舞
大熊山上“牧”蜂人
郑州征集第二批中小 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
七载履职路 悠悠政协情
“协商于民”二三事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田野里的新质生产力】
大熊山上“牧”蜂人
农技人员现场查看蜂农养的蜜蜂 本报记者 周甬 摄

系列报道

(上接一版)农技人员并没就此放弃,他们苦口婆心讲了大半天,张占强心里终于开始有了活心思。这时他的老伴也劝道:“就按人家专家说的试试呗,成了咱受益,不成也没啥损失。”老伴说得有理!张占强决定试一试。

郑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畜牧技术推广站书记刘星介绍,成熟蜂蜜是指自然成熟的蜂蜜,一般含水量要降至20%以下,葡萄糖和果糖总含量达70%以上,具有真正意义上蜂蜜应具备的营养成分。长期以来,很多养蜂人由于生产操作不规范,蜂蜜还未自然成熟就取出,导致蜂蜜质量不高。

“我们推广成熟蜂蜜生产技术规范就是对蜂蜜的生产条件,生产群管理、采收、贮存等进行标准化规范,提高蜂蜜质量,增加蜂农收益。”刘星说。

新办法带来好效益

在农技人员指导下,张占强首先改变了取蜜方式——

蜜蜂采完蜜后会先把蜜储存在蜂巢,蜂巢的蜜经过自然发酵,成熟后蜜蜂就会用蜜蜡封上盖。以往,很多蜂农未等到蜜蜂完全封盖就取出蜂蜜,这样取出的蜂蜜水分含量大、营养价值也不高。现在,张占强在每个蜂巢基本完成封盖后再取蜜,大大提高了质量。

其次是蜂箱结构的改变。以前,张占强的蜂箱一般是两层,现在“扩建”为三层。“蜂巢的蜜满后,蜜蜂就开始封盖,这个时候它们是不产蜜的。一个蜂箱里有好几个蜂巢,每个蜂巢完成封盖的时间也不一样。”张占强说,蜂箱增加为三层的好处就是,当下层的蜂巢蜜满但未完成封盖时,就把它移到上层,再在原地方放入新的蜂巢,这样产蜜、封盖两不耽误,蜂蜜的产量就随之提高了。

在新的技术规范下,张占强蜂场的蜂蜜完全达到成熟蜜标准,售价要比以前每斤提高三到四元,强蜂群蜂蜜产量也比以前提高了10%。“现在我的养蜂事业更加‘甜蜜’了。”提到这几年蜂场的效益,张占强笑得合不拢嘴。

标准化促进大发展

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对养蜂来说,却是一年之计重在秋。每年此时,张占强都十分忙碌。“秋季花朵都凋谢了,外界蜜源减少,这时蜜蜂采回的蜜一般都用作过冬口粮,是不能取出的。”张占强说,做好蜜蜂过冬工作至关重要,这关系着来年蜂群的恢复发展和蜂蜜生产。

蜜蜂过冬也要“标准化”吗?“当然!”张占强一口回答道。继“成熟蜂蜜生产技术规范”后,农技人员又给张占强带来了蜜蜂安全过冬的技术规范。这次张占强想都没想就接受了。从适龄越冬蜂的培育和管理,到蜂巢布置、饲料供应……张占强按照农技人员带来的“技术规范”全部进行标准化操作。

“明年蜂群壮大,产蜜一定再上新高。”张占强仿佛已看到来年滚滚流动的金灿灿蜂蜜。

张占强的经历是我市养蜂产业“标准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刘星说,蜜蜂养殖是一项投资小、见效快、收益高、占地小、无污染、技术门槛低、持续造血性强的绿色养殖,尤其是在山区,很受群众欢迎。但长期以来,由于养蜂缺乏标准,养蜂业一直处于粗放发展的状态,全市蜂产业整体发展质量不高。

“要推动蜂产业的发展,就必须建立蜂产业标准体系。”刘星说,近年来,郑州市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养蜂技术标准,这些技术标准涵盖蜜蜂养殖、繁育、疫病防控、蜂蜜生产等养蜂各个环节,并覆盖到整个蜂产业产业链。郑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通过举办养蜂技术培训班、印发养蜂技术材料等方式,将养蜂技术标准推广应用到蜂农。

据悉,全市目前共有约10万箱蜂,其中90%以上采用了标准化生产技术。在标准化养蜂体系下,我市蜂产品生产力提升30%,蜂产品质量实现由原料蜜向成品蜜的转变,并出口至欧亚国家,养蜂收益大幅提升。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