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回答历史之问 共创历史伟业
刘邦“创业集团”为何选址芒砀山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刘邦“创业集团”为何选址芒砀山

“馥香雅集·大风起兮——大汉盛世华夏酒香行”,是中国酒业协会文化委员会指导、郑州日报社主办、河南皇沟酒业承办的一档大型系列文化行活动。该活动以汉兴之地——河南永城芒砀山为起点,行程区域涵盖徐州、沛县、定陶、开封、洛阳、南阳、荥阳、修武、井陉等地,携手各地专家学者,秉承“美酒是文化的极致表达,文化是美酒的极致载体”理念,深入探索集“多元、包容、和谐、创新”为一体的汉文化精髓,从而打造皇沟独有的“汉兴之地,汉酒之源,汉酒之美”高地,在赋能企业品牌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提升消费者对皇沟馥香酒、汉文化和酒文化的鲜活认知。

可称得上一代枭雄的并不只有项羽和刘邦。彭越、黥布、韩信以及章邯等人都具有取代刘邦称雄一时的才能。刘邦之所以能够成就这番大业,完全是因为他占据了当时的天时、地利、人和。

——日本 佐竹靖彦

豫东千里平原的唯一山峰,是芒砀山,此山海拔156米,不高,与周边相近山脉也有350公里之遥,无名山血统。兀自存在,成为大自然对沃野平畴的风雅点缀,也一次一次堂而皇之走进中国历史。尤其是作为刘邦“创业集团”的根据地,它的存在,为大汉的建立铺垫了更为神奇、玄幻的色彩。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2000多年前,刘邦“创业集团”为何选址芒砀山?

“东南有天子气”并不是具指刘邦

刘邦建立大汉政权的路途上,有许多谶语及传说,其中,“东南有天子气”是较为著名的一例。

此话出自《史记·高祖本纪》,“秦始皇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厌,这里应该做“压制”理解。

“天子气”,是否具指刘邦的光环?

秦汉之际,丰沛与芒砀之间湖泊密集,沼泽遍布,交通不便,秦廷统治势力鞭长莫及,是天下“苦秦”者的最佳隐身集聚之处,在山水林泽的掩护下,此时除刘邦外,陈胜、桓楚、彭越、英布等均有“泽”中起事或藏身其间的事例。

此外,战国时期,又有大量农民和都市居民因为丧失户籍,流亡至山泽地带,这种状况直到秦统一天下之后仍在继续。

而且,地缘造就的人格秉性,塑造一种钢铁意志的硬汉精神,使秦在统一六国的战争中,血战到底、损失较大的战役也是在楚地发生。

从物理意义上讲,湖泊沼泽根据气温变化容易形成水雾气体。但是“东南天子气”之说,显然是千里之外的秦庭担心反叛,有心理因素。此外,秦汉时期还流行一种“望气”的占卜术,术士观察云气可以预测吉凶,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始皇。

《史记》还记录了两则与之相衍生的信息,一是众人劝说在芒砀山隐匿的刘邦,该举旗反秦了,刘邦说,再等一下,圣人将在东南出现。不到一年时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梁马上响应。

二者,刘邦曾对吴王刘濞说“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者”,他预告了未来的诸侯之乱,而且言中,刘濞正是“七王之乱”的主谋和参与者。

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出,“东南有天子气”,并非具指某一个人,应该是一种天下汹汹、亡秦必楚的气脉、气象。事实也确如此,亡秦最大贡献的陈胜、项羽、刘邦三大集团首脑,都是楚人,其主干力量多是来自东南的楚人。

刘邦的可爱之处在于,听到了“东南有天子气”预言后,“即自疑,亡匿,隐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对号入座,显露一种强烈的自我实现意识。仿佛一个少年听了大家对他“国之栋梁”的祝愿之后,铆足了劲儿往“栋梁”的座次上奔赴。

义释刑徒,疑似精妙设计

《史记·高祖本纪》讲述刘邦往骊山送刑徒路上,不少人逃离,自己就认为即使到了目的地,因为公差疏漏,按照秦律,免不了一死。所以夜间解开剩余刑徒的绳索,让大家各自奔逃,自己也要消失雪藏。

读此的直感,隐身芒砀山,似乎是刘邦的无奈之举。

每每看这一段,笔者不由得想起公元960年的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后,为什么派兵出来,已无人深究了。

以此反观刘邦的解差行为,有很多疑问。这时他是在任侠社会历练过的泗水亭长,所谓“黑白两道”通吃的高手;此前,他已经有前往咸阳派差的经历,经验丰富,且刑徒一路绳捆索绑,只要不懈怠,公差们完全可以操控团队;沛县临近芒砀山百十公里,押解伊始戒备正严,怎么可能就地跑路那么多刑徒……

对一个熟稔秦律的吏员而言,这都是低级错误。

如果再延伸,此时的刘邦已经娶妻吕雉,上有父母、下有一子一女,加上与曹氏的孩子刘肥,他是家庭中的顶梁柱。一人逃逸,秦律的“连坐”也会殃及家人。可是,吕雉竟然能在萧何、曹参的帮助下从大牢里逃出,还可以偶尔带着子女到芒砀山探望夫君。

以此推测,送徒骊山与义释刑徒后的隐匿芒砀,应该不只是机缘巧合吧?

天地人和,铸就“汉兴之地”

所有精心的选择结果,都有充分的研判基础。

刘邦似乎有社会活动家的基因,从少年至终老,他一直活跃在广泛的人际关系网中,年少时已经与本地任侠中的大人物王陵接触,称兄道弟。进入青年时代,结交了不少活跃在家乡丰邑西郊山泽的社会人物,经过推荐,还与活跃在魏国的大侠张耳成为至交。《史记》记载为:“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这是在刘邦任泗水亭长之前,身份还是农民。

张耳所在的外黄,即今天的民权县,与刘邦家乡丰邑距离150公里,当时魏国正处在魏国灭亡之后的动荡期,这绝不是一个青年农民轻松观景的去处,张耳也不可能接纳游山玩水的年轻人居住数月而不归。他们一定是为对方提供了丰富的情绪价值,才培植出常青的友谊之树。

这些走访与交流,养成了刘邦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对影响力所及下的地理状况最基本的判断力,以当时三条重要的物资通道水系来看,分布在睢水流域的芒砀山泽位于魏、楚、吴、越的交通要津,是大规模补充物资的开放地区,水路四通八达,地理条件优越。而且,对于任侠色彩浓郁的刘邦而言,这个四处丘陵的地方,是建立根据地的理想位置。他青少年时活跃于此,随着成长,已经成为这一地区有头有脑的人物,与各界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义释刑徒之后,刘邦带着少数追随者,藏匿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2024年夏季,笔者与李可亭、潘伟斌、李俊山、盛朝新等多位学者、专家多次访问芒砀山及其周边乡镇,专家们较为一致的意见是,刘邦“隐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不能理解为被动地躲藏,他是在山里观望时局、等待机会。也会在合适的时机,到附近的乡土中,结交各路豪杰义士,壮大实力。

秦二世元年,刘邦已经拥有数百人的队伍,这期间,他并未向秦政权发起进攻,一种说法认为,他的人生经验是,看不准、无胜算的事情,不会第一个去做。果然,在得知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后,他立即率领芒砀山泽聚集起来的反秦力量,占领故乡丰邑,正式打出反秦旗帜。

秦末汉初,今天的永城市先后归属砀郡、沛郡和梁国,而此区域的芒砀山在世间只有一座。刘邦栖身于此,一生的事功与“砀”紧密关联。在刘邦与项羽早期的合作中,“砀兵”是刘邦部队的专属名词,其屯驻地点在“砀”,后来楚怀王封他为“砀郡长”,仍然是“将砀郡兵”,遵怀王命令西进关中,也是从“砀”出发。楚汉战争中,还有周吕侯吕泽“将兵先入砀”的功绩记载,可以说,“砀”是刘邦的主要根据地,“砀兵”“砀郡兵”是刘邦军的主力。

汉朝成立后,从功臣序列中可以发现履历中多有“从起砀”“初起砀”“初从起砀”“起砀从”的表达方式,其中“从起砀”者13人,仅次于刘邦家乡“从起沛”的14人,但是如果考虑秦时砀郡的管辖范围,把“从起横阳”和“从起单父”的3人算在一起,则“从起砀”者稳居第一。

还应注意到,即便是从沛县起家(从起沛)的曹参、周勃、樊哙、夏侯婴等,也均有随从刘邦在砀郡活动的记录,他们与砀地起事的功臣集团,基本属于刘邦集团中的核心阶层,其共同经营以丰沛及芒砀山泽为中心的势力范围,对汉朝勃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回望两千年前的秦末汉初,芒砀地区偏僻,易于藏身,行政管理薄弱,与沛县200余里的距离,行政的分割与隔离,地理的有利和便利,刘邦既躲过了沛县当局的追究,又始终与沛县吏民深度沟通。当天下有事的时候,家乡人能够找到他,他也能迅速返回。因此说,芒砀山武装割据,不仅是刘邦的起点,也可以说是汉帝国的起点。

北京大学客座教授、日本著名中国史学者佐竹靖彦认为:“在这一时期,可称得上一代枭雄的并不只有项羽和刘邦。彭越、黥布、韩信以及章邯等人都具有取代刘邦称雄一时的才能。刘邦之所以能够成就这番大业,完全是因为他占据了当时的天时、地利、人和。”

王见宾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