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01版:封面 | 4下一版 | ![]() |
|
||||||||||||||||
|
||||||
本报记者 王战龙 文 徐宗福 图 “一个鸡蛋两头光,呀呦,咿呀呦!担着小挑游四方,呀呦,咿呀呦!北京南京我都到过,呀呦,咿呀呦!就没到过王家庄,呀呦,咿呀呦!王家庄有个王员外,呀呦,咿呀呦!他有三个好姑娘,呀呦,咿呀呦……” 天高云阔的黄河岸边,10个老师傅手握绳索,围成一圈,随着韵律分明、雄浑有力的曲调,老师傅们用力一拽,石硪腾空而起,一声闷响,在地面上砸下一个坑,如此,周而复始,石硪在上起下落之间,夯筑起守护沿黄百姓的黄河大堤。 这是20世纪70年代的中牟黄河赵口险工加高改建工地上的一幕,“收录”在刘东东的黄河号子“曲库”。这气壮河山的呐喊、抑扬顿挫的调子,是一曲荡气回肠响遏行云的黄河民谣,也是一部中华民族与大自然抗争的民族史诗。 “黄三代”的新选择 “河有三湾,哦嘞,啊喂,抬起硪,来打夯,不要慌,堙堙桩,打西口,往东带、这个桩,别打坏,发起来,举来高,上长身、下刹腰,喂嘞,嘿,喂喂嘞,嘿。” “这是手硪打桩时唱的!”一见面,刘东东信口来了一段即兴表演。手硪是抢险打桩的常用工具,经常由一个人指挥喊号,其他人抓硪应号,“号声一响,所有的河工便开始调整呼吸步伐,做好与波涛斗争的准备!” 刘东东生在黄河边、长在黄河边,是中牟河务局一名河道修防工,一家三代都是“黄河守护人”。 2009年,中牟河务局赵口控导工程组织防汛抢险演练,一声声明快简洁、高亢激昂的号子响彻云霄,(下转二版)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