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01版:封面 | 4下一版 | ![]() |
|
||||||||||||||||||
|
||||
本报记者 苏瑜 世界文化遗产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包括8处11项建筑遗迹,它们跨越了汉、北魏、唐、五代、宋、元、明、清多个朝代,共同绘制出一幅中国中原地区长达两千年、形象生动的建筑史画卷。在这一建筑群中,许多建筑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如中岳庙、少林寺、嵩阳书院、观星台等。然而,会善寺却鲜为人知。 隐匿于太室山积翠峰下幽谷之中的会善寺,静谧地面对着千年的风风雨雨,优雅地诠释着佛教的清净。与其他嵩山的寺院相比,会善寺显得格外宁静,了解它的人寥寥无几,前来参观的游客更是屈指可数。其实,会善寺充满了传奇。 从帝王离宫到佛教圣地 根据会善寺碑文记载,会善寺之名“取众善会归之意”。然而,关于会善寺的建造时间,存在不同的说法。 一种观点认为,会善寺始建于东汉末年,由一位名叫慧远的高僧所建。另一种说法则认为,会善寺的创建时间应追溯至北魏时期。 据登封市文物局世界文化遗产管理科科长吴四磊介绍:会善寺原为北魏孝文帝元宏(471—499年)在嵩山的离宫,魏亡改作佛寺。 清代学者景日昣《说嵩》云:会善寺“北魏文帝离宫也,恭陵王施作福田,为澄觉师精舍”。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年)赐名会善寺。 会善寺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寺庙历经多次修缮与扩建,规模逐渐扩大。到了唐代,会善寺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寺内香火鼎盛,僧侣众多,成为当时北方佛教的中心之一。 武周时期,女皇武则天幸此寺,拜道安禅师为国师,赐名安国寺,并置镇国金佛像于寺内;唐代增建殿宇、戒坛、塔,规模宏大,寺僧济济、高僧辈出,(下转二版)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