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高昂起郑州都市圈“龙头” 本报记者 侯爱敏 5月底,郑开城际延长线全线箱梁架设完工、铁路郑州东站与开封站实现无缝衔接,距离建成通车又近一步。在郑州工作、家住开封的徐女士感慨,“期盼早日开通,到时我的双城生活将更便捷。” 去年12月底,郑州机场至许昌市域铁路运营,“铁路公交”让两个城市变得更亲近,也让郑州市民李阿姨在朋友圈欢呼,“以后去胖东来更方便了!” 抱团成圈、共谋发展,已成为当下城市竞争的新路径,支撑起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2016年12月正式启动郑州大都市区建设以来,郑州大都市区不断提质扩容发展,2023年成功晋级国家级都市圈,开启建设发展新征程。 继年初河南省委、省政府印发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后,河南省郑州都市圈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又相继印发都市圈交通、产业、公共服务、能源、生态、水利6个专项规划,郑州都市圈发展“蓝图”逐步清晰。根据规划,力争到2035年,郑州市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进入国家中心城市前列,辐射带动作用更加凸显,郑州都市圈综合实力大幅跃升。 高水平建设郑州都市圈,郑开同城化高质量发展无疑为引领。 从2003年“郑汴一体化”发端,郑州开封两地携手走过了从“一体化”到“同城化”的历史进程。两市不断探索区域空间协同治理新模式,推动郑州都市圈发展能级持续提升。 来自郑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数据,直观阐释了抱团发展的意义。2003年~2023年,郑州、开封两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从约1350亿元增加到1.62万亿元,占全省比重从19%上升到27%以上,对全省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两市逐步形成了交通、金融、电信、产业、生态同城发展和文化教育等资源共享的“五同城一共享”一体化发展局面。 近几年,郑州、开封统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同城发展的步子越迈越大。平安大道快速化改造、轨道交通T1线、郑开城际铁路延长线工程等,一系列让两市间联系更紧密的项目正加速建设,助推郑开同城提质提速提效。 20年携手,郑开同城发展也日益渗入两地市民的烟火日常。2023年5月,郑州开封两市政务服务实现跨城通办。郑开旅游年票于2022年10月8日启动发行,累计发行近12万张。郑开籍ETC小型客车自2022年5月起在郑开兰高速间指定站点实现免费通行。 以郑州为“龙头”、以郑开同城化为强支撑的都市圈建设,正开启区域协同发展的历史新进程。这一进程中,省会城市和都市圈核心城市的站位,要求郑州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和“龙头”带动作用,为都市圈建设贡献力量。主动扛起担当使命,郑州下一步将重点从以下方面发力:坚持创新驱动,以经济实力提升引领都市圈发展;探索建立都市圈协商合作机制,以统筹协调引领都市圈发展;以高水平开放引领都市圈发展;以共建共享引领都市圈发展。 倾心打造营商环境“强磁场” 本报记者 杨丽萍 刘盼盼 “‘国际郑’的营商环境‘金名片’,更亮了!”18日下午,一口气看完《提速构建“六最”营商环境 全力打造营商环境“郑州品牌、郑州标杆、郑州模式”》的新闻后,郑州品正集团董事长助理史晓洁对郑州优化营商环境呈现的“新攻势”赞叹道。 这份感叹来源于史晓洁一场亲身经历。 去年,郑州品正科技医疗激光产业基地项目落户郑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双桥园区。从批地摘地到拿证建设,郑州的全流程“保姆式”助企服务让史晓洁感受到火箭般的速度和心贴心的温暖。 “当时高新区在天健湖给我们批设了20亩地后,双桥园区运营中心招商部的两位部长天天都会询问我们的需求,高新区管委会主任还为我们整理了一份清单,把项目的每项进程具体到天,为我们省去了很多的时间成本。”史晓洁笑着说。 史晓洁口中让她省去很多时间成本的“清单”,指的是一个名为“郑州品正科技医疗激光产业基地项目进度计划表”的Excel,表格中项目控规、用地报批……直到开工建设、入库纳统的11项分类不仅列出项目所需要办理的手续事项、责任单位,还一一列明了项目日程——7月1日,项目单位进行设计招标,做好设计方案预审准备。7月2日,做好项目评审、用地产业准入核准配合准备。7月3日,项目单位完成项目环评能评报告编制,做好用地环保准入、项目环评能评预审配合准备…… 后来,在服务专员的帮助下,史晓洁和公司的新项目“一日千里”,一天拿齐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不动产权证书等4个证件后,项目建设也突飞猛进,再有一个多月就要完工了。 “我切身感受到了郑州营商环境日新月异的可喜变化,我们的新项目如此顺利就是证明,你说,它算不算是一个行走的郑州营商环境‘金名片’?”史晓洁笑着说。 “我们坚持将专业、贴心的招商服务作为打造优异营商环境、吸引企业入驻的重要竞争力。”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郭程明透露,高新区夯实招商专员项目负责制,围绕企业所需提供全流程全周期“保姆式”服务,为驻区企业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优良营商环境。 史晓洁的赞叹也正在郑州的其他区域上演着。 今年年初,我市提出实施“1358”战略,释放出以更优营商环境、政务服务促进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加快建设的强烈信号。 目前,我市市场主体已达204.5万户,确保全年新增“一件事”30项、“免证可办”事项100个、“跨省通办”事项100 个,实现“都市圈通办”高频事项20个、“同城通办”事项200个。 优化营商环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我市将紧紧抓住企业满意第一导向,突出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聚焦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政务环境、规范市场环境、强化法治保障等方面,统筹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创新,持续推进营商环境专项攻坚行动,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 加快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高地 本报记者 徐刚领 文 马健 图 苹果手机的“郑州造”,超聚变仅用时55天,郑州产线首台服务器正式下线,宇通研发的5G自动驾驶公交,汉威科技的气体传感器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70%,中铁装备盾构机产销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郑煤机集团液压支架的产量、数量、品种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安图生物体外诊断系列产品总体规模居全国前列…… 近年来,郑州市聚焦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高地,多措并举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奋力打造新能源汽车之城、算力之城、超充之城、钻石(超硬材料)之城、量子之城。宇通、汉威、超聚变等企业,正是郑州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领头羊。 9月3日至5日,由工信部新闻宣传中心组织的“算力中国行”(河南站)调研采访活动在郑州举行。 超聚变公司董事、公共及政府事务总裁李翔宇介绍,目前,超聚变在全球部署9个研发中心与6大供应中心,并设立6个技术服务中心与7个地区部,服务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客户,覆盖运营商、金融、互联网、政企等行业。 “计算产业格局重塑大门已经打开。面对AI智算、产业安全和绿色低碳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超聚变通过X实验室向下扎根到技术创新与突破。聚焦硬件、软件、工程三大根技术,积极开展双生态和多样性算力的布局,从通用算力到智算算力,围绕绿色算力全力推进液冷方案的产品布局和市场部署,打造智算新质生产力。”李翔宇说道。 据介绍,超聚变落地郑州两年多来,补齐了河南电子信息产业链的关键环。作为河南省重点引进的算力产业龙头企业,超聚变近年来布局河南的步伐不断加快。 中国算力大会作为我国算力产业领域的顶级盛会,自2022年起已连续在山东、宁夏成功举办两届,正致力于打造“算力产业风向标、算力创新策源地、算力生态孵化器”。今年,2024中国算力大会将于9月27日至29日在郑州举办。 如今的郑州,不仅是全球最大的苹果手机、智能网联客车生产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气体传感器、超硬材料、新型耐火材料、铝板带箔、冷链食品、体外诊断产品生产基地。方兴未艾的新兴产业,我市引进了比亚迪、华为、超聚变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培育10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部署了中部地区第一张城市算力网,算力发展评价居全国第14位;引育人工智能重点企业158家,核心产业规模超300亿元。 据介绍,郑州市将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战略之举、长远之策,奋力跑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速度。首先,突出换道领跑。聚焦新能源汽车、氢能与储能、智能终端、人工智能等20条重点产业链建设,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其次,强化数智赋能。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构建以郑州为中心的新型算力交通枢纽。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郑州市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制造业“智慧大脑”。最后,加快绿色转型。持续推进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全链条推进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末端固碳,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助力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 厚植科技沃土 绽放创新活力 本报记者 覃岩峰 陶然 文/图 人才,是强市之基、发展之要、活力之源,是打造创新“策源地”的强劲引擎,更是做强产业发展的“硬核”支撑。 2017年,孟思童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毕业后,先是入职了杭州的一家医学检验公司,工作两年后,2019年,他回到家乡郑州,在北京理工大学郑州研究院就业,这一回便是扎根。 也许有人会疑惑,为啥在外兜兜转转多年,最终还是选择回乡?孟思童告诉记者,郑州是他梦想开始的地方。除却家乡情结,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健全的人才政策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待遇优厚、专业契合、前景可观,对于我们是很有吸引力的。”孟思童向记者透露,刚回郑州时,面对住房等问题,生活压力还是比较大的,但是引进人才一次性发放10万元购房补贴以及每个月的1500元生活补贴,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他的生活压力,让大家没有后顾之忧。 “城市前景”亦是择一城安居的重要因素。孟思童表示,回到郑州后,他先后在两家医学公司就职,今年又来到北京理工大学郑州研究院工作。在郑州工作的五年间,让他感受最深的是整座城市出彩的科研环境和创新氛围,给人才搭建了一个展示才能的大舞台,而且这一环境还在不断优化。 “在工作中,只要是为了科研好,基本上我们想要什么,研究院里就支持什么。在这里,我们可以做自由的、专心的科研人。”孟思童表示,在这里工作、生活、安家让他感到很舒心。 强化创新驱动,科技创新是核心。在郑东新区龙湖的哈工大研究院,激光智能制造研究所的博士后张东赫正进行激光清洗方向的研究。该技术通过激光作用于材料表面污染物,将污染物清洗去除,从而实现材料表面的清洁,在今年的第三届郑州市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的创新赛(分创新赛和创业赛)上,张东赫凭借该项技术,摘得金奖。 “我们团队的一些成果已经应用到航空航天、海洋船舶、轨道交通的一些企业中,并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张东赫介绍说,目前,研究所研制的高铁车轴激光清洗装备,已经在一些高铁维修企业实现了应用,后续有机会和更多国企大公司合作,将科研成果应用到郑州企业。 哈工大郑州研究院落地中原科技城3年来,已初步建成一支由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领衔、规模达200余人、层次结构合理、“大师+团队”特色鲜明、面向新质生产力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队伍。同时,引导科研团队与河南30多家龙头企业开展合作交流,截至2024年7月,与企业签订横向项目近30项。 哈工大郑州研究院良好发展态势只是中原科技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城、郑州全力打造科创高地的一个缩影。中原科技城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中原科技城聚焦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一个总目标,强化“聚能”“增效”两个核心抓手,重点推进集聚高能级研发机构、高能级人才团队等十项重点工作,加快推进由蓄势强基向聚能增效攻坚突破。下一步,将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之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中奋勇争先,努力为全省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建设作出新贡献。 护好咱家的“一老一小” 本报记者 王红 田莎 文/图 “一老一小”,一头连着“夕阳”,一头连着“朝阳”,历来是事关千家万户的“关键小事”和“民生大事”。 如何让“夕阳”更美,“朝阳”更红?多年来,郑州始终把增进和改善民生福祉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构建多元化养老服务为重点,以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为契机,创新举措,破解难题,打造亮点,用心用情用力托起“一老一小”稳稳的幸福。 老鸭炖冬瓜、芹菜炒肉、西红柿炒鸡蛋、家常豆腐……9月18日正午时分,中原区计划路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食堂迎来了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刻,刚出锅的新鲜菜品色香味俱全。 “年纪大了,一个人吃饭实在伤脑筋,现在家门口就有社区食堂真是太方便了。”76岁的郑州居民胡安祥一边选菜,一边赞叹,“食堂每天安排有长者食谱,一周不重样,60岁以上就餐还有优惠,一顿正餐两荤一素有汤有饭10元就够了,健康又实惠。” 民以食为天,对于老人而言,一餐热饭,传递着舌尖上的幸福。围绕这个民生“小切口”,郑州全力推进老年助餐建设,目前全市已累计建设570多个老年助餐点,用热乎美味的家常饭菜将实事办到老人心坎上,让老人“暖胃”更“暖心”。 实事上,老年助餐服务,只是郑州市为民办实事,增进老人福祉的一个缩影。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郑州市老年人口达166.8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7.96%,正处在将由轻度老龄化向中度老龄化转换的重要“窗口期”。 针对人口老龄化现状,当前,全市专业化、多样化的养老服务正在不断加速升级中:搭建“1+4+N”养老服务框架政策制度标准体系,分级分类建立养老服务机构1330家,设置养老托老床位6万余张,具备助餐条件机构占比达76%,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基本覆盖,基本形成“15分钟养老服务圈”……郑州市养老服务已迈向从“量的发展”到“质的提升”的全新阶段。 如果说,老有所养让“夕阳”更美,那么,幼有所托、学有所教,则让“朝阳”更蓬勃。 明亮整洁的教室、五彩斑斓的玩具和图片,“1米高度”视角的适儿化改造……昨日一早,在花园路街道普惠托育中心,小朋友们正在父母陪伴下陆续前来,一进门,迎接孩子们的是老师温暖的怀抱和笑容。职工赵爱媛家住纬五路13号院,看着小女儿挥手入托的背影,她不禁感慨:“我们夫妻日常工作都忙,大宝6岁半,今年刚入学;二宝才2岁,更离不开人,幸亏‘家门口’就有托育中心和小学,接送方便,真是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 如今,和赵爱媛一样的安心妈妈,在省会还有很多很多。近年来,郑州不仅持续提升托育服务能力,还不断增加学位供给,努力提升人民教育满意度。数据显示,全省近3年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44所,新增义务教育阶段学位20.29万个。 为了实现居民“家门口”就有好学校的目标,我市不断加速集团化办学,目前已成立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集团、共同体204个,参与学校875所,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总数64%。为提升农村教育,全市5年累计投资10亿余元扶持乡村学校建设,认定“新优质初中”198所,让农村学生实现“有学上、上好学、好上学”。 郑州持续“焕新” 绘就多彩画卷 本报记者 成燕 安欣欣 文 李新华 图 从商场超市到酒店会展,从潮流集市到文旅景区……金秋时节,漫步绿城,不少市民被丰富多彩的消费场景深深吸引,感受着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带来的惬意生活。 华灯初上,秋风习习。刚刚过去的中秋假期,郑州磨街文创园迎来众多市民。后备箱市集、餐饮店烟火气十足;咖啡店、花店静谧而雅致;KTV、LiveHouse则热情欢唱……浪漫多姿的商业新业态层出不穷,在秋夜中绽放出熠熠华彩。 当怀旧工业风与现代商业潮交织相融,当美妙的旋律与热闹的市集交相辉映……中秋假期,市民刘智源带着家人走进二砂文创园,沉浸其中。“这几年,郑州特色街区持续上新,大商场里的国内外品牌也愈加丰富,把国际化和个性化氛围拉满!作为‘老郑州’,我明显感到家乡越来越时尚,越来越有国际范儿。”昨日,讲述起郑州的消费新气象,刘智源娓娓道来。 作为新业态,后备箱市集近几年开始流行开来,拓展了消费场景,激发了消费活力。齐奕嘉和孙东泽是磨街后备箱市集创始人,从自主摆摊到打造集群化发展的市集,他们切身体会到城市消费场景的变化。如今,磨街里的后备箱市集摊位品类涵盖美食、潮玩、文创等多种消费产品,他们二人打造的“77公路集市”在郑州多个街区亮相。“郑州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以来,不断涌现的新消费场景为消费者带来多样化体验,大大改变了郑州商业格局。”齐奕嘉说。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郑州记忆·油化厂创意园又是另一番热闹景象。游客在厂区的红墙、老树、锈迹斑斑的设备前拍照“打卡”,城市的烟火气萦绕在游客的谈笑风生间。油化厂创意园内“意知手作”常围满了体验漆扇DIY的游客。 近年来,“国潮风”热度持续走高,漆扇、非遗刺绣等“新中式”文创产品成为消费市场新亮点。“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我希望把创新形式的工艺品展现在消费者面前,让更多人喜爱传统工艺,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意知手作”店主刘龙丹告诉记者。 商圈街区模式翻新,夜间经济热辣滚烫,城市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在全新消费模式、多元化消费场景推动下,郑州商业大格局正在悄然重塑。 据市商务局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郑州围绕消费场景提升,重点打造二七、花园路两大传统核心商圈,培育高铁东站、CBD—北龙湖两大国际化商圈,差异化打造5个城市副中心特色商圈,二七商圈和万象城被商务部评为我省首个国家级示范智慧商圈、智慧商店;全市2000平方米以上商超达215个、10万平方米以上综合体达13个,商业体量位居全国前列;郑州记忆·油化厂创意园、磨街文创园等一批特色街区成为知名网红打卡地。放眼未来,郑州将抓好在建的8个高端商业综合体;持续培育国家级、省级示范步行街;持续打造“醉美·夜郑州”消费品牌;围绕“消费+”,发展“老建筑+新消费”“原场景+新体验”等业态,抓好以二砂文创园、芝麻街双创园、上汽工业园等为代表的工业主题游示范项目建设。 我们相信,随着更多新型消费场景绽放出璀璨的光芒,商都郑州将持续“焕新”,绘就更加多彩的现代都市画卷。 天地之中 联通天下 本报记者 张倩 董茜 文/图 9月18日,虽说中秋节刚刚过去,但铁路客流依然保持高位运行。郑州机务段机车司机安春磊在驾驶室内,认真检查设备状态,做好济郑高铁列车出发前的准备。 从中欧班列(郑州)“第一棒”的种子选手、郑太高铁开通运行的“第一人”到济郑高铁建成通车的“首发”司机。三次“首发”重任,安春磊见证了内陆郑州开放发展和铁路发展的快速。 2013年,我省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在郑州首开直达欧洲的中欧班列。连续3次技能竞赛名列前茅的安春磊,在500多名调车司机中脱颖而出。当年7月18日,安春磊坐在不到3平方米的驾驶室里,目不转睛地盯着前方的线路,手中始终紧握闸把,这一天,他永生难忘,他驾驶的“首发”列车开启了中欧班列(郑州)十年的万里征途,拉动了河南内陆走向世界的脚步。 “‘把中欧班列建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这个重要指示,成了我日后奋发工作、勇往直前的行动指南。”安春磊说,在与中欧班列相伴数年的日子里,每每看到一趟趟承载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梦想的列车从郑州开出,走向欧亚大陆,他就觉得使命十分光荣。 跑好中欧班列(郑州)“第一棒”,安春磊主动做好“传帮带”工作,毫无保留地将经验和技巧传授给年轻司机,并完成从普速到高铁的一次次超越。2020年,安春磊被选拔为郑太高铁联调联试小组成员,负责开通前的联调联试工作。2022年,安春磊成功选入济郑高铁联调联试小组,担当济郑高铁建成通车的“首发”司机。 “无论是中欧班列还是高速铁路,都奋力描绘着新时代交通强国的图景。”安春磊说,展望未来,郑州铁路版图还将延伸、还将续写新的辉煌,一个充满繁荣发展、开放发展活力的郑州正在奔腾向前。 在郑州经开区的中大门国际物流服务有限公司,主要负责园区内招商、物业服务以及仓库管理等核心工作的仓库管理员胡永鹏,每天骑着电动车穿梭于各个仓库之间,处理各种突发状况。从2015年入职至今,他参与并见证了郑州跨境电商“网购保税1210模式”的建立与发展。园区入驻企业从原来的几家发展到如今的上百家,“E贸易”交易额由38亿元增长至如今的200多亿元。 “过去如果想要买进口产品,短则20多天,长则一两个月才能收货,现在从这儿发到北京也就1天时间。” 来自全球各地的“海淘”好物,在这里被热火朝天地周转分发至全国,胡永鹏告诉记者, 每天经他手的物品9万余件。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河南“网上丝绸之路”越来越便捷,“买全球卖全球”的大门越开越大。 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下,跨境电商作为连接全球市场的桥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郑州首创的“保税区内备货+个人纳税+邮快递终端配送”监管服务模式,破解了跨境电商发展难题。同时创新跨境新零售商业模式,开展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药品试点项目,开拓与优化多式联运物流通道,搭建跨境物流供应链网络体系,为郑州“网上丝路”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