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碎 碎 《通往青藏高原的道路》是一个很奇特的文本。它的写作形式,它的结构,作者对世界的观察和对世界的呈现方式,都非常有个性,非常细腻,超出了我对这类行走文学的认知和既有阅读经验。也让我对作家墨白有了新的认识。他总能给我们带来出其不意的东西,新鲜的东西。很有趣,很深邃,很慰帖。 这些年我也去过不少地方,每年寒暑假,也会带孩子去尽可能遥远的地方。看了这本书给我一个很大的刺激,就是和墨白对一个地方的沉潜观察、深度的进入比起来,我们很多人的旅行都是浮皮潦草、走马观花、不值一提。我们很多人的旅行都是流于到此一游,吃喝玩乐,拍几张照片,发个朋友圈,俗话说的打卡。浮在表面,没有自我生命的投入和情感的融入。 看墨白写的通过关于青藏高原的一切,他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他结识的人,甚至包括他看到并用镜头捕捉的一朵云、一匹马、一棵树,每一种植物、动物,每一幢房屋,每一阵风,都融入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内心和情感世界的一部分,是他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这不是一部游记。它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和营养,是告诉我们抵达远方的方式、扩大自己生命的方式、沉顿自己内心的方式、和世界深度连接的方式。这一点特别打动我。 书的第一部分,非常奇特的写作,非常奇特地解锁这个地域和这种异质文化的方式。墨白通过一个一百多年前的人物,来到云南的奥地利探险家洛克,以及墨白理解小说的方式,讲述小说创作的方式,去解读那里的山川、河流、历史、文化和人。这种写作非常有趣,也是小说家,一个时刻在场的小说家观察世界的方式。他的观察,他对人和事物的理解,都充满小说家的意味。饱含一个作家对世界的深切的爱,对人和事物的深度的理解。 毫无疑问,一个人活的深度和高度,决定了他所能看到的东西,看到的人间万物的深度和高度。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能看到怎样的世界。很多我们麻木、忽略、不在意的地方,可能恰恰是小说家会捕捉和停留的地方。小说家的行走和他所观察的世界,无时无处不充满文学的意味、形式的意味、人文的意味。 第三部分《音乐唤醒的旅程》,是墨白在行走途中与河南大学一个研究生的通信。信很长,也像是写给自己的日记。是把收信人刘一帆作为他对世界诉说的对象,是他所思所想和一路行程的直接展示。这些信里有他对写作、音乐、行走的思考,也因为他在不同地方、场景的变换,行走,挟带着那些地域的空气的湿度、土地和植物的气息。给人感觉是湿漉漉的充满水汽和深度思索的行程。他一方面深深地走进生活,打捞的每一点滴都是富有意味的生活;一方面又时时地跳出生活来观察生活,有一种抽离的能力。它们又是一体的,非常有意思。感觉看这些信,每一个读者都可以成为墨白最亲密的朋友,走近他的内心深处。 最后一部分以纪录片剧本的方式书写三江源的野生动物,又换了一种文体。不同的文体,也是不同的思维方式,是观察世界的不同维度。 这个书有散文随笔,有书信,有一个小剧本,因为通往青藏高原的路这个主题统摄在一起,丝毫不给人违和感。这种融合,好像是随意的不期然的,妙手偶得却又有机统一,有种奇妙的连接,给人一种原来书还可以这样写,一种被刷新被打开的感觉。这是独属于墨白的叙事,独属于墨白的文学创造。 就像墨白在书里所写到的:“我们之所以总是渴望在路上,或许,就是希冀不断地与偶然又必然的事物相遇。”你就是你走过的路,你就是你读过的书。真正有意义的旅行,一定就像这本书所展示给我们的,深入他乡的腹地,用自己的双脚走过那里的山川河流,领略其中的风情万物,品尝当地的食物,与当地人的生命交融,走进他们的文化,看到人的多样性与生活的更多可能性;在彼时彼地有新的参照,更好地看到自己原来的所在。 好的旅行,是对你生命的全面打开,给你崭新的、异质的生命体验,有生命内在的刷新。《通往青藏高原的道路》带给你的,绝不仅仅是这些。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