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平凡的底蕴
汉字的活力
打火烧(国画) 何彦萍
“低调内敛”话地黄
给咖啡加点糖
《林长民集》:披露诸多林徽因早年生活细节
三川汇聚润西区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汉字的活力

♣ 韩浩月

电影《解密》提到一个代号“596工程”,是“原子弹工程”的别称,这种现在看来让年轻人觉得神秘的工程命名方式,还有不少,比如近日不少媒体报道“今年是748工程设立50周年”,这里说到的“748工程”,是“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的代号。

从东汉时期的“拓印”,到唐代的“雕版印刷术”,再到宋代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汉字使用的灵活性越来越强,尤其是“活字印刷术”,降低了成本,加快了传播,繁荣了思想,从泥活字到铅活字,“活字印刷术”统治了汉字印刷上千年,排版印刷成为一种审美艺术。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哪怕是县城的小型印刷厂,也已经普及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大大小小印刷厂的活版车间开始落灰,手持一张落满了汉字的激光照排胶片迎着光源查看的姿势,开始全面取代排字工人东跑西颠手工排字出来的沉重铅字架。这个一夜之间席卷全国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就是“748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明这个系统的工程师名字叫王选,在早期互联网时代,他一度非常有名,“当代毕昇”的名声被越来越多的网友传颂。

王选为汉字的传播活力做了两次大贡献,一次是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用一张胶片取代了一间间烟熏火燎的铸字车间和忙碌不停的活版车间,一次是在互联网全面普及的前夜,亲手将汉字送进互联网,今天网友能够轻松地在网络上检索汉字,一键获得大量所需信息,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归到王选以及“748工程”身上。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是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让汉字和数学融合起来”则为汉字全面上网打好了基础。汉字从未被如此活跃地使用,2016年有项统计显示,中国网民日均输入汉字350亿字,无数网络用户通过博客、微博和公众号等各时期的平台,对汉字进行大量的使用,这一切的起点,都可以追溯到“748工程”的核心要义。

“748工程”无须“解密”,它是基于汉字文化与历史基础上,一代人出于热爱与使命感的促使,所展开的一项面向未来的重大工程,这一工程使得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元素,仍然在文化与文明传播进程中起到巨大作用,汉字的魅力并未因数字化和全面网络化使用而损耗,反而因它的与时俱进,而拥有了重新被发现(如囧、嫑、‌龘‌等古字走红),实时更新(如每年诞生的大量网络热词)的能量。汉字所凝聚的文化共识与民族认同,会形成中华民族共同的记忆,也会在由此产生的共同观念引领下,创造更好的生活与未来。

此时谈论“748工程”,缅怀王选这一代科技工作者,是对他们智慧结晶的致敬,更是对传统文化厚重一面的仰望,中国汉字有6000年的历史,正是这中间有无数人在传承与传播等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才使得这一古老文化载体至今仍然在我们的口头与屏幕以及思想与精神中,得以是一个新鲜而又富有活力的存在。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