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诗词的研究以及诗歌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对于中华诗词研究院诗词研究部主任、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莫真宝而言,研究诗词作品,就是在现代社会中架起一座通向古代诗歌的桥梁,在这个过程中,诗词研究者也在扮演“桥梁中介”的作用,这不仅体现在现代人对诗词文化的传承,也体现在为人做事、教育后代等诸多方面。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莫真宝以这首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为例,即便这首古诗已经入选中小学教材十几年,仍有许多读者不知道作者是谁,这对古诗的深入研究、教育教学都有影响。然而,正是通过一位诗词研究者从清代的诗集中找到了这首诗,作者的经历与生平就变得有据可循,在掌握足够的教学资料后,再去完成诗词教学,就会对孩子的学习更有帮助。
在诗词研究者做好桥梁纽带作用的同时,如何盘活现有的诗词存量,实现诗词资源的创造性传承,进而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是当下诗词研究者的一个挑战。“如何继承传统风雅,提高诗词写作的艺术水准,创造出来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避免诗词脱离文学创作走向民俗文化,是一个严峻的问题。”莫真宝说,这需要我们积极发挥诗词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加强当下诗词创作研究,来塑造我们这个时代的代表诗人与代表作品。
如今,学习经典诗词对人格影响依然有着紧密的关联。“学习经典诗词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提升一个人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学诗可以培养出温柔敦厚、气质灵秀的人,历代圣人和诗人都这么讲过。”莫真宝说,无论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还是孔子指出的“不学《诗》无以言”都证明了学诗对培养人的重要性。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针对当下诗词文化的传承发展,莫真宝为广大青少年送上了这句诗。他认为,要传承诗词经典,建设文化强国,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要成为古人所认为的“温柔敦厚”之人,兼具文化修养。尤其对于青年一代的诗词研究者而言,还要发挥古代诗词经典与现代社会过渡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做文化传承的“摆渡人”,将诗学与诗歌两方齐头并进,为自己的研究注入生命力、注入亲切感,以“我心换你心”,为诗词爱好者提供雏形研究和基础性支持。
本报记者 李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