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韩 峰 东汉。青州刑场。秋风挟着秋雨,使人感到丝丝凉气。这天,将被斩首的有9人。当排名第一的被斩轮到第二名时,刽子手正将举刀,突然一匹快马飞驰而来,马上人高举圣旨高喊道:“圣旨到——刀下留人——”原来,这是东汉皇帝刘秀派来的特使,刀下留的人是北海相董宣。北海(今山东昌乐一带)为东汉诸侯国,身为辅佐北海国君的相国,怎么差一点就被斩首呢? 董宣,陈留郡圉地(今河南杞县)人,生于西汉末年,虽出身寒门,但耕读传家,腹有诗书。刘秀建立东汉后,董宣被大司徒侯霸看中,从而步入仕途。不久,又在侯霸的推荐下,擢升为北海国相。 上任后,他请当地的豪强大族公孙丹担任掌管春秋祭祀的五官掾。一日,公孙丹请风水先生为他新建造的豪宅占卜吉凶,风水先生占卜后,说这是凶宅,入住后家里一定要死人。公孙丹惊问,可有破法?风水先生说,一定要有人死去方才吉利。于是,公孙丹就纵使儿子将一无辜的路人杀死,移尸新宅,以此作替死鬼,消去自己的灾祸。董宣得知公孙丹如此滥杀无辜,即刻就把公孙丹父子逮捕问斩。这下戳了马蜂窝,公孙家族纠集了30余名族亲,手持兵器气势汹汹来到府衙,为公孙丹父子鸣冤叫屈。董宣考虑到公孙丹曾依附于王莽,担心这些人再串通海贼作乱,便下令将这30余人一锅端进了死牢,并指使门下书佐水丘岑尽数处死。 消息传到青州知府,知府认为董宣杀人太多,便向皇帝上书,把董宣和水丘岑捉拿归案关入死牢。董宣毫无惧色,在死牢里还朗诵诗文。临刑之前,狱卒送来“辞生”的酒食,他严词拒绝:“我董宣生平没有吃过别人的东西,何况在死的时候呢?”遂大义凛然地上刑车而去。若不是刘秀帝急派特使飞马赶来,董宣便身首异处了。 特使赦免了董宣的死刑,将其押回狱中重审。董宣将公孙丹一案的前因后果一一说明后,表明水丘岑是受他的指令杀人,不应判刑,自己愿承担一切刑责。特使向刘秀帝如实禀奏后,刘秀帝下诏,将董宣贬为河内郡怀县(今河南武陟县)县令,并令青州刺史不再追究水丘岑的罪责。 后来,当江夏郡有巨贼侵扰郡境时,朝廷又委派董宣为江夏太守,前往平乱。董宣一到任,便发布文告:“朝廷认为本太守能擒拿贼寇,故接受了这个任务。如今统兵到边界,檄文到达之日,希望你们考虑怎样安身吧。”以夏喜为首的贼寇们,对董宣的严酷铁腕早有耳闻,无不惧怕,于是纷纷归降或散去。 年近七十时,董宣被朝廷特征召为首都洛阳的最高行政长官——洛阳令。相传董宣赴任时,跟随他身后的,却是衙役们抬着的一口棺材。这口棺材,原来是董宣夫人为董宣当年在青州被判死刑时准备的,今天又抬到了这里。路旁的百姓纷纷惊诧不解。董宣说道:“洛阳乃京都圣地,权臣云集,闻听贪官污吏还在逍遥法外,皇上委任卑职,理当为政清廉、依法治县。但严惩贪官污吏难免得罪一些皇亲国戚,惹下杀身之祸,我随时准备为国殉职。” 果然,刘秀帝的姐姐湖阳公主家的奴仆白日杀人,因其藏匿在公主家里,官吏不能进公主家抓捕,所以凶手迟迟不能归案。这天,董宣得知这奴仆陪公主外出,便在夏门亭等候。当公主的车到来时,董宣伸手拦住,大声列举公主藏匿凶手的过错,并呵斥那个奴仆下车,当场将奴仆打死。 公主自刘秀登基后,尊贵的身份地位一直令人仰视,眼前都是恭敬之人,耳边都是恭维之声,哪见过董宣如此这般,不禁火冒三丈,随即到皇宫向刘秀诉说。刘秀一听大怒,立即召来董宣,欲用木杖打死他。董宣向刘秀帝叩头道:“请让我说一句话再死。”刘秀帝问他想说什么,董宣说:“陛下圣德,使国家中兴,却放纵家奴杀良民,将如何治理天下呢?我不需用木杖打死,请让我自杀。”接着就用头撞击殿堂前的明柱,顿时血流满面。董宣的几句话,句句如雷贯耳。刘秀猛然醒悟,使国家中兴,这是登基以来的基本国策和愿望,董宣如此依法行使职权,不正是为了我汉朝的中兴吗?我怎能为姐姐的私怨而杖杀忠良呢? 刘秀明白了自己和姐姐理亏,便打算放过董宣,碍于自己皇帝的面子和姐姐的面子,刘秀令宦官扶着董宣向公主叩头谢罪。可董宣认为自己没错,不愿叩头谢罪。宦官强摁着他跪下,又摁他的头,可他硬是两手撑着地,硬着脖子,硬是不低头。公主不见董宣叩头谢罪,便揶揄刘秀:“你当年是平民百姓时,隐藏逃犯和犯死罪的人,官吏们也不敢上门搜捕。如今做了天子,威势竟然不能使一个洛阳令听命吗?”刘秀笑着说:“天子与一般人身份不同。”于是,刘秀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敕封董宣为强项令,并赐给他三十万钱。董宣把这些钱全部分给了下属官吏。此后,豪强恶霸势力无不震惊,无不惧怕这位皇封的强项令。不仅如此,社会治安也空前稳定,衙门前鸣冤的鼓也不再响起。 董宣任洛阳令5年,74岁时病逝于任上。刘秀帝闻悉,派使者前去董宣家吊唁慰问,只见粗布被褥覆盖着董宣的遗体,妻子和儿子相对而哭。再看,家徒四壁,只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刘秀帝得知,感伤道:“董宣廉洁,死乃知之!”因董宣曾经做过二千石的官,特赐予他艾色的印绶,按大夫的礼节予以安葬,并将他的儿子封为郎中。 据洛阳《老城区志》记载,明代洛阳人为怀念董宣,在老城东大街建起了“董公祠”。祠坐北朝南,一间正殿,一间卷棚,香火不断。如今,院中一株历经数百年风雨、三米多粗的老槐树,虽树干内已枯空,但仍顽强地举起虬枝绿叶,好像在诠释着“强项”的风骨。 董宣家乡人也在圉镇建造了一座“三贤祠”,将董宣和本乡的历史名人蔡邕、江统合祀其中。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