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郑州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新课程 新教学 新实践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新课程 新教学 新实践
我市着力构建校本教研新样态
龙子湖幼儿园双师课堂
黄河路第三小学音乐组教研活动
郑州市实验高级中学同课异构共提升
京广实验中学开展学术研讨

本报记者 李 杨

校本教研既是解决教育教学中疑难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近日,主题为“新课程、新教学、新实践”的2024年郑州市校本教研工作推进会召开,与会人员共同探讨校本教研新样态,助推育人质量提升。

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各级教研机构的作用,积极创新,形成了年初发布主题任务、年中开展过程培育、年底展示优秀成果的区域推进校本教研工作有效机制,扎实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产生了一大批优质教学成果,促进了全市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核·三联·两翼” 让成长看得见

郑州市教育局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中心合作开展的“郑州市义务教育质量提升项目”,是推动我市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金水区在该项目中先后承担了两个轮次,4个学科子项目的活动。五年来,该区相关学科探索构建“一核·三联·两翼”项目实施模型,即以项目改进主题为研究核心,通过“专家-区域-学校”三位一体联动,以“教学改进”“教研创新”为两翼,持续推进项目实施与推广,相关学科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为真正推动项目见实效,该区建立“专家示范专业引领,区域规划教研助力,校本教研协同共进”三位一体的联动协同机制,合力持续推动项目实施。

专家参与项目,既有先进理念引领,又有具体实践指导。从最初主题与方案确立,到每月一次“专家指导”为节点开展全区主题教研活动,专家全程参与培训指导、与老师同课异构、答疑解惑,总结改进模型与阶段研究成果,推进项目前行。

在市教研室的指导下,区教研员成为项目实施中从专家到一线的“桥梁”。他们参与专家规划,共同制定顶层设计,同时,切实推进项目实施,组织每周一次集中研讨,反馈推进问题,推动教学深入改进,通过每月区域主题活动、每周集中磨课与教研等,促进教学改进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提升。

项目组还将各校教研组长吸纳到团队中,引导各校教研组围绕项目大主题,结合校情设定学校教研子主题,学科项目与校本教研实现深度融合。三位一体联动推进项目实施,解决了规划与理念不易落地、教研积极性不好提高等问题,有力地促进了项目研究的开展,有效服务教育质量改进提升。

为持续拓展项目研修的深度与广度,各学科基于研究主题,持续深入开展教研,纳入与教研主题深度关联、操作性强的优质技术支撑,探索提炼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教学改进范式。从一节课,到一类课,再到一种聚焦问题的教学范式,基于素养培育的高质量课堂逐步形成并得以推广,精准推进教学改进与教师能力提升。各学科项目组还以样本先行、以点带面、逐步辐射的机制推动“教师团队发展”的教研创新,进一步形成以教学关键问题为支点,教研员为中心点,横向连接学校教研组、学科中心组等的网状学习型教研组织。参与项目的教师既是学习者也是研究者,将教学理论和实践深度融合,辐射带动全体教师发展。

创设实践路径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为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要求,积极探索区域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行动路径,郑州经开区从强化实践支撑、创设实践路径和营造实践氛围三个方面,通过教研创新、搭建平台、建章立制三个举措,努力将课改理念转化为课程教学改革的生动实践。

为提升教研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创造力,该区以构建教研模型为重点,通过教研创新强化实践支撑。针对日常教研中存在形式主义、机械主义、与日常教学脱节等问题,该区首先构建日常教研活动的基本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加入“评价”和“培训”要素,“评、研、训”三要素融为一体,相互促进,推动教师新课标理念学习的“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在一般模型的基础上,该区又针对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的不同场景,构建适合具体场景的“多场景”教研模型,例如“读课标+听评课”场景、“优质课、观摩课”场景、“教研案例培育”场景等。

该区以培育一批教学方式改革成果显著的典型案例为重点,分别围绕案例的孕育、培育、推广和应用,搭建实践平台,创设实践路径。

课程教学改革要走向常态,方能走向深化。在整体开展课标通识培训的基础上,教研员入校开展调研视导活动,现场引领教师实践新课标理念,推动学校完善校本教研机制,指导学校建立常态实践平台。

在常态实践的基础上,该区围绕教学改革重点难点问题解决开展专项研究,运用案例培育“做写融合”模型,创设教学方式改革成果典型案例培育路径,并搭建案例成果交流展示平台,以点带面,辐射引领,面向全区交流推广教学方式改革的典型案例。

为促进典型案例推广的深入开展,该区还搭建教师互助成长平台,建立教师成长团队,通过“兵教兵”,实现区域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度开展和均衡发展,通过“我与名师同框”“中考名师论坛”等主题活动,引领辐射区域青年教师拔节生长,聚力全面推进教师发展的广度、教学研究的深度和教育发展的高度。

聚焦教师发展 促进办学质量提升

教师专业化发展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郑州市实验高级中学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抓手,以机制建设为保障,通过提升教师课程能力、课堂能力、学术素养,把教师队伍优势转化为课程和课堂优势,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和办学质量的显著提升。

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该校完善专业研修机制,建立了全员通识培训、学科专业培训、班主任专业培训、专项工作培训等相结合的教师培训体系。在华东师大课程研究所的指导下,该校开展了面向新课程、新教材和新高考的系统研训,通过研读课标、编制课程纲要,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能力、规划能力和实施能力,同时,鼓励教师开发指向学校育人目标的校本课程,构建具有实高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在河南大学教育学部的支持下,该校坚持开展以“同课异构”、切片诊断、学科主题教研为主要环节的课堂研修活动,打造“分享教研”校本教研范式,促进学校“分享课堂”建设,提升教师课堂设计能力和课堂实施能力。

建立学术研究机制,营造学术氛围,是激发教师开展学术研究以及提高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该校首先做好学科组建设。学科组是教研组的升级版,是学校最基础的学术单元,也是教师学术素养提升和专业能力发展的“关键场”。学科组以课程项目为载体,带动教师在研究中得以成长。该校还建立了“北斗计划”指导组、学科研究室和学校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研究指导团队,并为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明确各自专业发展的目标,采取针对性培养举措,通过“青蓝工程”“头雁培育”“阿基米德支点”等项目,激发教师主动发展。

学术资源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撑,学术资源匮乏是很多学校面临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学术研修和专业发展。面对这样的情况,该校一方面积极争取华东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的支持,继续开展研修合作,另一方面依托国家“北斗系统”院士、专家团队,开展“科学家进校园”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视野,也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此外,该校还建立学术资源平台,给所有教师提供充足的学术期刊、教学案例等学术资料,并积极承办和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广泛开展校际合作。

“群策群力” 细化落实育人成效

秉承“依托黄河精神 打造三味教育”的教育哲学,致力于“让每一个孩子享受有滋有味的成长过程”的办学理念,金水区黄河路第三小学坚持以校为本,以研促教,经过调研、实践探索、完善提高、推广应用的探寻,逐步摸索出“群策群力”新型校本教研实践路径。

第一个“群”,即团队,该校以“三色花”教师成长共同体、“研课聊吧”、“松·静·匀·乐”班主任工作坊三大群体为抓手,助推新型教研模式的升级与迭代。“策”,即“策略”,以双向观察的“三备三磨三反思”为策略,通过同课同构、同课异构、一课多磨等课例实践,在教、学、研中不断螺旋上升。第二个“群”为打破学科、打破教研组的群体研究,教师通过“研课聊吧”集思广益,全面提升研修能力。“力”为贡献力量,全体教师全员参与“三色花”教师成长共同体,同出力,共赋能。

为助力“群策群力”新型校本教研的实施,该校建构纵横交错的教研时间坐标,建构虚实结合的多场域教研空间,建构“错落有致”、规模不一的网格化教研小组。教研小组分布于各年级、各学科,“各级骨干教师培育站”“‘三色花’青蓝工程结对组”“各级各类微课题组”应运而生。这些精品化教研小组,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快速成长的“沃土”,让每个“网格”的细枝末节都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而进一步“催化”教师专业成长。

在此基础上,该校凝练校本教研有形成果。通过“三备三磨三反思”,重建新范式,从“组内初备”深研教材,到“年段复备”深挖教材,再到“个人修课”深入教材,达成调整优化、层递性研磨提升,助推教师螺旋生长;通过“群策群力”共建学习圈,通过学习单、调查表等形式组织沉浸式研习,通过共研规划图,以多翼着力、聚点同构的方式明晰目标导向并设计教学预案,教师在轮做试水者、借力观察团、循证复盘会的深度实践中,为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寻求最佳方式,从而使教研成果转化落地。

教研赋能 推动课堂提质增效

为了“让每个孩子心中有爱,脸上有光,眼中有神,学业有成”,二七区京广实验中学践行“为了每位师生的可持续发展”办学理念,立足校本教研,聚力育人,创新发展,形成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在“一课三研”的教研思想引领下,学校进行有效教研的实践探索,倡导平等对话、互促共进的团队文化,形成了“共同体协同式教研”总思路。教研共同体不仅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也提升了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水平,提高了团队的教研效能。

为了帮助教师明晰新课程的内涵,探索“三新”实施途径和策略,教研组备课组针对教改课题或学校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及时把典型的问题转化为教研主题,引导教师围绕这些主题展开深入而细致的探讨与实践,逐步形成了教学目标叙写、作业设计、大单元教学设计、跨学科教学设计等系列校本教研主题。

学校以研为基,探索校本教研赋能路径,通过加强不同维度、不同领域的协同合作,推动教研活动的深入发展,形成学科协同教研模式、跨学科协同教研模式、年级横向协同教研模式、校际协同教研模式等。同时,学校建立青年教师工作坊,以活动激发教师创造力,邀请省市学科专家、名师、优秀班主任为青年教师倾力传授经验,引领青年教师学习成长。

此外,学校还坚持“双研”一体化,以科研为先导,以教研为中心,以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核心,通过“组组有课题,人人参与小课题”的方式,把教研问题转化成课题,实现教育科研成果及时转化,教学研究问题得到科学解决。

随着教研内容从“浅层教研”拓展到“深层教研”,教师对教学、作业设计以及考试评价等育人核心环节也从“浅层教研”拓展到“深层教研”,不断尝试课堂转型。学校邀请省市区教研室教研员和集团校名师对课堂进行“临床诊断研究”、比较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开展“三赛”“三课”“三查”“三交流”等品牌活动,以赛代培、以评促改。在这里,教师转变观念,做学习资源的筛选者、活动的设计者、过程的倾听者、学习的陪伴者,大胆放手为学生参与课堂构建支架,激活学生;而学生,变课堂为学堂,去经历、去体验,学而质疑,思而争辩,最终形成以“大容量、快节奏、真情境、深度化、学为本、自主性”为特征的“学本课堂”新样态,切实提升育人效能。

“双师”联动 助力幼小双向衔接

科学推进幼小衔接,关键在于形成幼小双向衔接、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作为河南省幼小衔接试点园校,郑东新区龙子湖幼儿园与一路之隔的龙子湖小学,立足园校实际情况,推进园校“双师”联动,初步形成“双师”制试点特色,实现园校“‘双师’联合体”的双向奔赴。

为实现两个学段教师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实践的无缝对接,帮助幼儿实现从幼儿园向小学学段的自然延续,该园建立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教育共同体。幼儿园、小学分别成立以园长、校长为组长的课程调整小组,通过研读相关文件、邀请专家讲座、联合教研等方式,确定“课程目标系统化、课程内容衔接化、课程实施游戏化、课程评价科学化”的课程双向衔接理念,以“双师”为抓手,贯通幼小双向深度衔接。

为了防止发生每年秋季孩子升级时,幼小衔接“双师”实践主体发生全盘改变,认知断层重复出现的问题,该园在针对重点学段开展主体结对的基础上,尝试扩大“双师”主体外延,构建“双师”三级匹配模式,即大班班主任与一年级班主任结对,中班班主任与六年级班主任结对,小班班主任与五年级班主任结对。

依托“养根教育”教育理念,该园确定了以“培养具有健康体魄、文雅言行、完善人格的中国娃”为幼小衔接“双师”课程总目标,重点培养入学意愿积极、时间观念强烈、任务意识和规则意识明确、学习专注力持续等四个方面的入学准备习惯与能力,旨在帮助幼儿做好身心、生活、社会和学习四个方面入学准备。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构建幼小衔接共同体,采取联合研修“三步走”的策略,循环上升中全面调整幼小衔接“双师”课程。

在近四年“双师”课堂实践中,该园探索出“一前一后、一主一辅、两主共建”三大“双师”实践类型,以及“双师”课例观摩、“双师”同课异构、“双师”课堂共建、“双师”交互课堂四种课堂实施模式,在课堂形式、目的、教师分工等方面的衔接逐步深入,搭建“坡度更舒适、梯度更合理、速度更适宜”的幼小衔接平台。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