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郑风 上一版3
稽历史遗落 呈文化梦痕
土为家(组诗)
雨后观云 (国画) 付奎文
友 谊 的 重 量
虔 诚
红叶伴我游太行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稽历史遗落 呈文化梦痕
——由《大运千年》看运河对古代中国的影响

♣ 陈 举

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运千年》,是同名纪录片(第一季)的配套书目。作为第一部中原古运河主题专著,力求系统、深度、客观回溯中国古代大运河的历史,以独特视角,用镜头和笔触耙梳古运河的来龙去脉,发掘散落在历史烟云中的碎片,精心拼接起它的盛世图景,再现中国古运河的大开大合、大壮大美,以新时代的名义,向滋润华夏文明的中国古运河致敬。

主创团队经过4年多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对这样的努力,王立群先生、王巍先生分别在序言中给出了评价。

王立群先生说,运河,是从《史记》流出来的。《大运千年》与《河渠书》精神上的一脉相承,尤其展示出河渠文明对民族性格的塑造、对民族精神的浸染、对民族胸怀的拓展、对民族历史的镌刻,是继《河渠书》之后的一部“书河渠”。

王巍先生说,运河,是流动的文明。《大运千年》站在“运河文明”这一至高的平台,既以史诗的宏大又以工笔的精微,奔放而又冷静地镌刻出“运河”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

这样的评价令我们感到鼓舞,也就更加自信地愿意袒露写作、拍摄和创作《大运千年》的一些思考。

运河诞生在中原是历史必然

中国运河是世界人文史上的重要奇观,它最为风光的时代,就是以鸿沟为原点,以洛阳为中心,以通济渠、永济渠方向的漕运航道为经络动脉,沟通起了江河海淮,激荡起山河,书写了属于民族、国家的壮美史篇。

古运河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900年的夏禹时期,大禹兼济天下苍生,带领治水团队跨越山河,“改堵为疏”“画九州导九川”,绘就了《尚书·禹贡》中给我们展示的运河疏浚图。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在荥阳成皋黄河与圃田泽之间的邙山,拦腰切出一条大沟,利用济隧河道引黄河水注入圃田泽,这就是闻名至今的鸿沟。鸿沟是中国内陆水运史上真正意义上最早承载军事、民生、贸易运输功能的人工运河。确切地说,鸿沟就是中原大运河的原点。

大梁以西的河、济、沁、蔡、汴、颍等主要河道连接起来,形成以鸿沟为骨干、以自然河流为分支的区域水运网络;公元前340年,鸿沟再次被扩建,黄河经圃田泽被引到大梁以北,绕城后一分为二,一支为汳水(泗水、汴水)入清水,另一支为沙水入淮水,连通洪泽江淮,至此,鸿沟水系全部完工。

鸿沟,在中华水运史上第一次将黄河、淮河连接起来。因为鸿沟,黄淮之间的济、汴、睢、颍、汝、菏等自然河道实现互联互通,形成了以鸿沟为主干、自然河流为分支的完整水网。

运河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影响

鸿沟之后的古运河,是王朝集纳财富的重要运输线,运河沿线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经济往来日益频繁。新的文明形态在运河推动下渐渐形成,“鸿沟时代”,“大一统”思想化作古运河上的粼粼波光。

鸿沟工程100年后,执行“疲秦之计”的韩国水工郑国,历经十年修建了大秦最伟大的水利工程——郑国渠,“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这是《史记·河渠书》的记述。郑国渠筑成,秦国快速完成了一统天下的财富积累和粮食储备;秦王嬴政疏通境内的天然河道,其主修的运河向东入渭河,连通洛水,与早期鸿沟实现了互通,鸿沟文明向西辐射到了秦岭以西。运河漕运成为一种国家制度历代沿袭。通过运河漕运这种国家专营运输模式,王朝形成对战略物资的垄断。

运河对古代中国的军事影响

古运河拥有运载强度高、装载容量大、航行密度强等优势,在承担民生需求的同时,更多地在军事战备、运输领域发挥了超强作用。

秦师顺水推兵,水淹大梁,吹响统一天下的号角;西汉滚滚漕运,对匈奴二十年征战,饮马瀚海,辽阔的西域诗化成丝绸之路上驼铃经声的文明诗篇;

东汉筑阳渠,漕粮不绝,支撑起刘秀王朝挺立于黄河之侧、阳渠岸畔;曹操通睢阳渠,开白沟,转漕给军,淮河以南的物资运抵邺城,统一北方。

360年后的隋文帝父子,志在一统帝国。文帝杨坚开筑广通渠,将长安与中原、与黄淮地区联系起来,始于鸿沟的中原大运河,再次凝聚起四分五裂的大地;杨广剑指伊洛,建筑大师宇文恺领衔兴建洛阳城,托起大运河上第一座桥梁——天津桥,5个月疏通济渠,8个月筑永济渠,3年间,绵延8000里、辐射隋帝国37%国土面积的大运河横空出世。隋王朝时间不长,却因大运河的开筑站在了舞台中央。

即便在300年之后,在运河上建立起来的大宋王朝,平北汉、征西蜀、灭南唐,因为有大运河的加持,才实现国家统一。当然,后来北宋被女真所灭、南宋被蒙元撕裂,也是因为有大运河,才激发了北方游牧民族兴兵南下的雄心壮志。

运河对古代中国的经济影响

运河推动商品的快速流通。它所凝聚起的巨大力量直接催生贸易、物资交流,进而催生了沿岸都邑崛起、经济繁荣、城镇兴起。

“世界的历史,即是城市的历史”。运河文明史就是运河沿线城市诞生、成长、发展史。大运河穿城而过,百姓夹河而居。如果说大运河是一条碧绿而柔软的彩练,那么,洛阳、陕州、偃师、巩义、荥阳、郑州、商丘,泗州、扬州、镇江、杭州,卫辉、浚县、滑县、涿州、天津……就是镶嵌在这条彩练上的城市群落明珠,璀璨夺目。

运河畅通,运河沿岸的小码头、大码头,遵循着日升日落的轨迹。日子久了,各色服务业悄然兴起。

宋都汴梁与唐都长安相比,“坊”与“市”的藩篱被打破,居民区也是工商业区,手工业作坊和商店临街而设,商店、作坊遍及东京大街小巷,东京成为中国坊、市合一直通人间烟火的天下第一城,呈现出的繁华令人惊叹。

大唐挽歌,长安衰落,洛阳落寞,开封因运河高贵起来,运河缠绕汴梁,把开封与四海九州联系在了一起。宋王朝用大运河作甘霖,浇灌出五谷丰登、锦绣繁荣,浇灌出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大运河成为国际水道,水上的风帆橹桨将唐宋的自由之风和绚丽璀璨的文化传遍世界。

运河对古代中国的生态影响

运河如同纽带,连接着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它的开筑是对自然生态的修补完善,在天长地久的流淌中成为自然的一部分。不同时代的运河改造,都是一次对沿线地表的深刻梳理。工匠们穿越崇山峻岭,跨越广袤平原,承担起了将自然河道连通的责任和义务,大量的土方工程深刻影响了沿岸地区的自然景观,形成了独特的运河风光。

大运河,如同一条满载生命营养的纽带,将丰沛水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沿线干旱地区,缓解了水资源短缺,促进生产,提高产量,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

各家王朝都设有专门的河道水务治理机构和专职官员,植树造林、修建堤防,河道淤积、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运河对古代中国的文化影响

大运河是创造文化的河流,各色人等行走运河,借助运河流转,文化交融,生发出惊艳传奇。李白、杜甫的相遇携游,永远与大运河一起,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大事。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映照着唐诗宋词的文化光焰,辉耀千秋。

而唐宋文化与大运河的精神连接,是谜一般的存在,长时间地被我们忽略,等待解码和破译。大运河,载着大唐文脉流进了宋词诗话。范仲淹、欧阳修、晏殊、柳永、王安石、司马光、苏轼、苏辙、秦少游、黄庭坚、孙觉、张耒、李清照、辛弃疾、陆游……海量诗文和文化创造,塑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面貌,笼罩九州,镌刻山河。

运河退出中原的灾难性影响

蒙元铁蹄的起落,将原来如手掌般强劲展开的中国运河无情地进行截肢,至元代,保留下来的只有一根手指般的京杭运河。隋、唐、宋8000里中国运河,仅剩下元王朝的3500里。

始于战国历经秦汉隋唐两宋的中国大运河,鼎盛时期呈扇状横淌过约37%的国土面积,至元旋转成线型京杭大运河后,仅与约7%的国土面积有关。尽管蒙元帝国国土面积一度扩展至1327万平方公里,也掩盖不了大运河流程被截短的残酷真相。

对于被大运河抛弃的中原地区,不只是运河流淌方向的改变,还有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社会生态的快速下沉。

蒙元以后的大运河,影响力和它的前辈比,不可同日而语。后世对京杭大运河的所有夸耀赞美,也是京杭运河承受不起的,那些对“运河”的夸耀赞美,实则是把对隋、唐、宋中原大运河、中国大运河的夸耀赞美附着在了京杭运河身上。不客气地说,京杭运河只能是中原古运河、中国大运河下的微草,是战火纷飞中的晚霞,是夜半到客船的那一记钟声,是古城墙下的落花,是中原运河、中国运河落魄之后的挽歌。

樯帆为路、波浪为程、一路豪歌、强健江山的中原大运河历史性地衰落,犹如一袭龙骨,隐埋于中州大地,成为大地上一道沉思的皱褶,成为留给历史的永恒思念。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